拜迎六马负缣帛,孙扶妪接归扬扬
鸾旗闟戟纷晻霭,扈从威神归帝乡。
田家老父眉睫白,杖藜匍匐泣路傍。
且云生逢至仁主,蠲租罢役岁为常。
蚕收百箔桑蔽野,麻麦极望无边疆。
去年翠华出赛雨,锦绣绵络墟里光。
拜迎六马负缣帛,孙扶妪接归扬扬。
自分讴歌毕馀景,一朝缟素安可防。
哀声澒洞彻四极,草木惨淡颜色伤。
蝼蚁衰龄不足赎,泪如飞雪空沾裳。
河萦洛贯嵩峰足,泉底寰瀛日月长。
羡门已闭属车返,轭上空瞻金凤凰。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广路:宽阔的道路。雨泣:像哭泣一样下着雨。
鸾旗:装饰有鸾鸟图案的旗帜。
闟戟:古代仪仗中的大戟。
扈从:随从人员。
蠲租:免除租税。
翠华:古代帝王出行的仪仗。
墟里:乡村。
负缣帛:背着布匹。
孙扶妪:孙子扶着老妇人。
讴歌:歌唱赞颂。
一朝:突然。
澒洞:形容声音宏大。
蝼蚁:比喻微小的人或物。
金凤凰:象征皇权的吉祥物。
翻译
西郊宽阔的道路尘土飞扬,上天似乎在寒云中哭泣。华丽的鸾旗和闟戟在朦胧中闪烁,随从的威严护送皇帝回京城。
农夫老翁眼眉皆白,拄着藜杖在路上哭泣,
他们庆幸遇到仁德的君主,减免租税、停止劳役成为常态。
满山遍野的桑叶收成,麻麦丰收无边无际。
去年皇帝出行时,雨中赛会,乡村充满繁华景象。
百姓们欢欢喜喜迎接,献上布匹,老少相扶回家。
我本以为歌舞升平,但突然的变故怎能预料。
哀痛之声响彻四方,连草木都为之黯然。
即使垂暮之年,也无法赎回这样的悲伤,泪水如飞雪洒落衣裳。
黄河绕洛水,嵩山脚下,天地广阔,日月永恒。
仙门已关闭,皇帝的车驾返回,只剩金凤凰留在轭上空望。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图景,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农事活动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首先,"西郊广路浮壤黄,上天雨泣寒云苍"两句,设置了一种萧瑟秋末或冬初的景象。广阔的道路被落叶覆盖,天空阴沉,似乎在哀悼什么。这种氛围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郁的情感基调。
接着,"鸾旗闟戟纷晻霭,扈从威神归帝乡"的描述,则是对皇家车驾或官员巡视场面的描绘。这里的“鸾旗”和“威神”都显示了一种权贵气派,但这种气派并没有带来紧张,而是在强调一种秩序和安定。
田间老人的形象,通过"田家老父眉睫白,杖藜匍匐泣路傍"的细节得以展现。老人头发斑白,用手杖行走于田野之间,不禁潸然泪下。这不仅是对老年生活状态的一种描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这种平凡但充满情感的生活片段的同情和赞美。
"且云生逢至仁主,蠲租罢役岁为常"两句,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期待和希望。这里的“仁主”指的是能够减轻百姓负担、实行仁政的君主。诗人通过这种期待,传达了一种对社会和平与民生改善的深切愿望。
随后的"蚕收百箔桑蔽野,麻麦极望无边疆",则是对农业生产的赞美。蚕食桑叶,田间金黄色的稻谷和绿色的麻地,一切都在展示着大自然的丰饶与生机,这种景象不仅美丽,而且充满了希望。
"去年翠华出赛雨,锦绣绵络墟里光"则是一幅市场交易活跃、繁荣昌盛的图画。翠绿色的丝织品在雨后显得格外鲜亮,这种场景不仅描绘了物质丰富,也传达了一种生活美好的情感。
"拜迎六马负缣帛,孙扶妪接归扬扬"的描述,是对家庭和谐、子女满堂的一种写照。老人被孙辈围绕,这种温馨的画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美满的象征。
然而,诗中的最后几句,却又转向了哀伤的情感。"自分讴歌毕馀景,一朝缟素安可防"表达了一种对逝去时光的留恋和不舍,以及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哀声澒洞彻四极,草木惨淡颜色伤"则是对自然界中生命凋零的一种感慨。这两句诗,通过对声音和景象的描绘,传递了一种深切的情感体验。
最终,"蝼蚁衰龄不足赎,泪如飞雪空沾裳。河萦洛贯嵩峰足,泉底寰瀛日月长"几句,诗人通过对小动物衰老和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对于生命无常、时光易逝的感慨。这不仅是对个人生命体验的一种反思,也是对大自然中生生世世的一种哲学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各个方面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平和安宁的向往,以及对于生命、时光、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