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将自厌必更易,似此亦何系世道人心而为灾祥之左券!五十篇可取者多,是篇吾谓近俗谚
出处:《时世装,儆戎也》
清 · 弘历
城中好高髻,乡间一尺长。
元和亦有时世装,因之流行遍四方。
不为怡容为戚态,望而可知非兆祥。
所以少傅作诗儆戎变,虽然当时戎变久矣讵因髻椎面赭之改常。
作善降祥不善必致殃,应在君臣勤政持纪纲。
区区妇人一时习俗所好尚,安能贻祸于家邦?尚忆辛未南巡吴郡县,妇女装饰原似寻常之所见。
及至丁丑复省方,吴女人人眉际乌绫作瓜瓣。
马上一过觉可憎,然而礼不下庶人,亦弗诃禁令改换。
久将自厌必更易,似此亦何系世道人心而为灾祥之左券!五十篇可取者多,是篇吾谓近俗谚。
元和亦有时世装,因之流行遍四方。
不为怡容为戚态,望而可知非兆祥。
所以少傅作诗儆戎变,虽然当时戎变久矣讵因髻椎面赭之改常。
作善降祥不善必致殃,应在君臣勤政持纪纲。
区区妇人一时习俗所好尚,安能贻祸于家邦?尚忆辛未南巡吴郡县,妇女装饰原似寻常之所见。
及至丁丑复省方,吴女人人眉际乌绫作瓜瓣。
马上一过觉可憎,然而礼不下庶人,亦弗诃禁令改换。
久将自厌必更易,似此亦何系世道人心而为灾祥之左券!五十篇可取者多,是篇吾谓近俗谚。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清代乾隆皇帝弘历的诗《时世装,儆戎也》以时世流行的发饰变化为切入点,批评了社会风气过于追求表面浮华的现象。诗中提到城市中的女性喜好高髻,乡下则是一尺长的传统发型,这种时尚迅速流传各地。诗人指出,这种装扮并非为了愉悦而是带有一种哀戚之态,暗示着潜在的不安或非吉祥之兆。
乾隆借此诗警示人们,国家的安定与君臣的勤政守纪密切相关,不应被一时的风俗所左右,导致国家祸患。他以南巡期间吴地妇女妆饰的变化为例,起初看似寻常,后来变得过分,连马背上的人也感到厌恶。尽管对庶民的礼节有所宽容,但过度的改变终将引起反感,不能作为社会风气的长久标准。
诗的结尾,乾隆认为这首诗接近俗谚,意在强调其通俗易懂,但也批评了其过于贴近民间俗语,缺乏深度和警世作用。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历史变迁,寓言式地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忧虑和对国家治理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