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哉孙曼叔,无乃举职吏
康狼与荆山,屹屹并西峙。
山中有夷水,滔滔日东注。
秦当祸楚时,藉之以得志。
后人引长渠,祸也乃其利。
沃壤三千顷,食者长渠惠。
国社已屡更,地力岂不废。
卓哉孙曼叔,无乃举职吏。
源流悉讨寻,堙翳就疏治。
功慱民匪劳,井邑多委积。
迩来四百年,天人两茫昧。
停轺访遗老,顾指迷乱次。
初疑陵谷迁,蓬莱向为地。
又疑虎豹区,藜蕨恐捐弃。
复疑强力民,播弄并吞势。
方食辍箸想,人事有隳坠。
追惟癸未旱,全楚绝遗穗。
今年旱更甚,所赖惟少备。
吏政无恒规,泽民当上最。
兹渠废与兴,一一关国计。
长恸曼叔魂,安得汝共事。
鉴赏
此诗由明代诗人黄衷所作,题为《行部宜城访长渠故迹无复知者》。黄衷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宜城的自然风光和历史变迁,表达了对古代水利工程——长渠的怀念与感慨。
首句“宜城古楚都,风土故秀媚”点出宜城作为楚国旧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之美。接着,“康狼与荆山,屹屹并西峙”描绘了宜城周围的山川风貌,康狼山与荆山并立,气势磅礴。
“山中有夷水,滔滔日东注”则引入了夷水这条河流,它从山中奔腾而出,向东注入大海。接下来,“秦当祸楚时,藉之以得志”提到秦朝时期利用夷水进行军事行动,展现了历史的残酷与权力斗争的激烈。
“后人引长渠,祸也乃其利”转而讲述后人开凿长渠的故事,将灾难转化为利益,体现了人类智慧与适应环境的能力。“沃壤三千顷,食者长渠惠”赞美了长渠带来的肥沃土地和粮食丰饶,惠及百姓。
然而,“国社已屡更,地力岂不废”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政权更迭,土地的生产力也可能被忽视或废弃。接着,诗人赞扬了孙曼叔这样的官员,他致力于调查和治理水源,使人民受益。
“源流悉讨寻,堙翳就疏治。功慱民匪劳,井邑多委积”描述了孙曼叔的努力,他全面研究水源,清除淤塞,改善灌溉系统,使得人民生活富足。
“迩来四百年,天人两茫昧”感叹时间的流逝,四百年后,长渠的遗迹可能已经模糊不清。诗人亲自探访,询问当地老人,却难以找到确切的答案。
“初疑陵谷迁,蓬莱向为地。又疑虎豹区,藜蕨恐捐弃。复疑强力民,播弄并吞势”表达了对长渠命运的多种猜测,可能是地形变迁、资源被遗忘或是人为破坏。
最后,“方食辍箸想,人事有隳坠。追惟癸未旱,全楚绝遗穗。今年旱更甚,所赖惟少备”反思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以及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准备不足。诗人感慨于过去长渠的兴盛与现在的衰败,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担忧。
“吏政无恒规,泽民当上最。兹渠废与兴,一一关国计”强调了官员在治理中的重要性,以及水利工程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长恸曼叔魂,安得汝共事”表达了对孙曼叔的敬仰和怀念,希望能在治理方面与他共同工作,体现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描绘宜城的自然景观、历史变迁和人物事迹,展现了对古代文明的怀念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