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袂苟生全,万死何足责
出处:《有所慕四首》
明 · 庞尚鹏
曾参本廉士,仲由非侠客。
仁义有馀荣,何必大夫箦。
临难当捐躯,裹尸任马革。
死生得丧间,蜉蝣视朝夕。
千金任去来,挥掷何须惜。
蒙袂苟生全,万死何足责。
反身竟谁从,床头有周易。
仁义有馀荣,何必大夫箦。
临难当捐躯,裹尸任马革。
死生得丧间,蜉蝣视朝夕。
千金任去来,挥掷何须惜。
蒙袂苟生全,万死何足责。
反身竟谁从,床头有周易。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庞尚鹏所作的《有所慕四首》之四。庞尚鹏以他的深沉思考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生死、荣辱、仁义等主题的深刻理解。
诗中首先提到曾参和子路,前者是孔子的弟子,以廉洁著称;后者则是以勇猛闻名。通过对比这两位历史人物,诗人探讨了不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内涵。接着,诗人提出疑问:仁义是否就足以获得荣誉?是否需要成为大夫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这种提问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地位与个人品德之间关系的反思。
随后,诗中转向对生死的讨论。诗人认为,在生死面前,人们应该勇于牺牲,即使牺牲后遗体被马革包裹,也应无怨无悔。这种生死观体现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推崇。
进一步地,诗人探讨了在生死、荣辱之间的态度。他将人生比作短暂的蜉蝣,强调了时间的宝贵和生命的脆弱。同时,诗人表达了对金钱的超脱态度,认为无论财富如何流转,都不必过于珍惜或忧虑。这种观点反映了诗人对物质与精神追求的平衡思考。
最后,诗人提到“蒙袂苟生全”,即即使生活艰难,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尊严,不为外物所动。这种自我修养的态度,是对前文种种思考的总结,也是诗人对自己人格的期许。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比喻和反思,展现了庞尚鹏对于人生、道德、生死等重大问题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其独特的哲学视角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