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虚空百杂碎,宁不打破悭皮袋
出处:《化毡颂》
宋 · 黄庭坚
夺却群生夏衣,成得衲僧卧具。
为伊业识茫茫,所以一夺一与。
三百四百野狐队,中有一两个不瞌睡。
十方虚空百杂碎,宁不打破悭皮袋。
为伊业识茫茫,所以一夺一与。
三百四百野狐队,中有一两个不瞌睡。
十方虚空百杂碎,宁不打破悭皮袋。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夏衣:比喻世间万物的生机和活力。衲僧:指佛教中的僧侣,穿着布衲的修行者。
业识:佛教中指业力和认识,因果报应的观念。
一夺一与:象征着世间万物的生灭变化,佛法中的因果循环。
野狐队:比喻众多的众生或修行者。
瞌睡:这里指失去对佛法的专注。
十方虚空:指宇宙的各个角落。
悭皮袋:比喻人心中的贪欲和执着。
翻译
剥夺了万物的夏日衣裳,织成了和尚们的卧具。为了她(佛法)无边的事业,才会有夺取与给予的轮回。
成千上百的野狐队伍,其中只有一两个不打盹儿。
四方世界充满各种事物,怎能不打破那贪婪的心灵之袋。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化毡颂》,以独特的禅宗视角,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场景。诗中“夺却群生夏衣”形象地表达了佛家慈悲为怀,舍己为人的精神,将夏日衣物化作衲僧的卧具,体现了对众生的关怀。"一夺一与"则揭示了佛法中的因果律,通过给予与舍弃,引导人们看破生死轮回。
接下来的诗句“三百四百野狐队”运用比喻,将修行者比作众多的野狐,暗示他们正在经历修行的磨砺和觉醒过程。“中有一两个不瞌睡”则赞美那些能保持清醒、执着于修行的人,他们不同于常人,能够抵抗困倦,追求解脱。
最后,“十方虚空百杂碎,宁不打破悭皮袋”进一步强调了破除执着的重要性,如同打破装满贪欲的“悭皮袋”,让心灵得到净化。整首诗寓教于乐,富有禅意,展现了黄庭坚深厚的佛教修养和艺术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