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昔李少卿,听笳动悲哀
出处:《依韵和原甫昭君辞》
宋 · 梅尧臣
武帝常勒兵,北登单于台。
始欲以威服,竟亦惭怀来。
徒令出塞师,万里求龙媒。
未弭后世患,玉颜困黄埃。
丹青不足恨,谋虑少徘徊。
月如汉宫见,心向胡地摧。
在昔李少卿,听笳动悲哀。
壮士尚如此,蛾眉安得开。
情语既不通,岂止肠九回。
初冬诚难保,死不如草莱。
始欲以威服,竟亦惭怀来。
徒令出塞师,万里求龙媒。
未弭后世患,玉颜困黄埃。
丹青不足恨,谋虑少徘徊。
月如汉宫见,心向胡地摧。
在昔李少卿,听笳动悲哀。
壮士尚如此,蛾眉安得开。
情语既不通,岂止肠九回。
初冬诚难保,死不如草莱。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勒兵:统率军队。单于台:匈奴的王庭。
威服:以威严使人服从。
惭怀来:感到羞愧并寻求和解。
龙媒:指良马,古代用于比喻杰出的人才。
黄埃:黄沙,形容边疆荒凉。
丹青:绘画,这里代指历史记录。
谋虑:计策和考虑。
胡地:指匈奴或西域地区。
李少卿:虚构人物,可能象征性地指代某位历史人物。
蛾眉:女子的眉毛,代指女子。
草莱:田野草木,引申为田园生活。
翻译
汉武帝常常率军,北上登上单于台。起初想以威势震慑,最终却也感到羞愧,转而接纳和谈。
白白让出塞外的军队,万里迢迢寻找良马。
未能消除后世的祸患,美丽的容颜也在黄沙中憔悴。
即使丹青画卷也无法弥补遗憾,他的智谋少有犹豫。
月色如汉宫中的景象,心中却充满对胡地的哀伤。
昔日的李少卿,听到胡笳声便满怀悲凉。
壮士尚且如此,何况女子,怎能无忧愁。
情感无法沟通,何止九回肠断。
初冬的寒冷难以抵挡,活着还不如归隐山野。
鉴赏
此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依韵和原甫的《昭君辞》,主题围绕着汉武帝对匈奴的征战与昭君出塞的历史事件,表达了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以及对和平的向往。首句“武帝常勒兵,北登单于台”描绘了汉武帝的军事行动,接下来“始欲以威服,竟亦惭怀来”揭示了他起初的征服意图与最终的无奈妥协。
“徒令出塞师,万里求龙媒”暗指昭君出塞,寻找和亲的象征——龙种,暗示了战争未能带来长久和平。“未弭后世患,玉颜困黄埃”则表达了对后世战争不断,美女如昭君者也难免战乱命运的哀叹。
“丹青不足恨,谋虑少徘徊”进一步强调了对历史悲剧的反思,认为即使艺术再精美,也无法改变战争带来的痛苦。“月如汉宫见,心向胡地摧”借月光表达昭君的思乡之情和内心的悲苦。
“在昔李少卿,听笳动悲哀”引用李陵的故事,强化了战争对人的摧残。“壮士尚如此,蛾眉安得开”感慨壮士尚且如此命运多舛,女性更难以逃脱。“情语既不通,岂止肠九回”描述了情感隔阂和无尽的思念。
最后,“初冬诚难保,死不如草莱”直抒胸臆,表达出对生死的无奈选择,宁愿回归自然也不愿陷于战争的纷扰。整体上,这首诗通过昭君的典故,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批判和对和平的深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