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壶不饮劝谁饮,正在竹丛深处鸣
出处:《过段寨二首 其二》
宋 · 王之道
嫩绿夭红照眼明,物华春事暗相惊。
提壶不饮劝谁饮,正在竹丛深处鸣。
提壶不饮劝谁饮,正在竹丛深处鸣。
注释
嫩绿:鲜亮的绿色。夭红:娇艳的红色花朵。
照眼明:明亮耀眼。
物华:自然界的美好事物。
春事:春天的景象。
暗相惊:悄悄地令人惊讶。
提壶:提着酒壶。
不饮:不自己喝。
劝谁饮:想劝别人喝酒。
竹丛深处:竹林深处。
鸣:发出声音。
翻译
鲜艳的绿色和娇艳的花朵映入眼帘,春天的景色悄然触动人心。我提着酒壶却并不饮酒,究竟是想劝谁一同畅饮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嫩绿夭红照眼明"中,"嫩绿"指的是初生的绿意,而"夭红"则是浅红色的花朵,这两者交织在一起,如同一片生长中的园林,映入眼帘之中,显得格外鲜明。"物华春事暗相惊"进一步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物华"指的是自然界的美好,而"春事"则是指春日里发生的一切,如花开、鸟鸣等,这些都在无声中给人以惊喜。
接下来的"提壶不饮劝谁饮"则带有一丝淡淡的忧愁。诗人手持酒壶,却并不急于饮用,反而是在询问周围的人,似乎是在寻找与他共享这份美好时光的伙伴。这种情感表达给人一种孤独感,仿佛在这个美丽的春天里,他却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寂寞。
最后"正在竹丛深处鸣"则是对上一句的情绪做了一个转折。"正在"表明这是一个进行时的动作,而"竹丛深处"则是一个幽静而又隐蔽的地方,诗人似乎是在寻找一种逃离,或者是一种与自然更为接近的方式。而"鸣"字,不仅可以理解为鸟鸣,也可以指的是诗人的内心在这寂静之中得到了某种慰藉。这也许是他对那个提问的回答——即使没有人与他共饮,他的心灵也能在大自然中找到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