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来愁悴知多少,两度槐花马上黄
出处:《寄郑补阙》
唐 · 罗隐
夫子门前数仞墙,每经过处忆游梁。
路从青琐无因见,恩在丹心不可忘。
未必便为谗口隔,只应贪草谏书忙。
别来愁悴知多少,两度槐花马上黄。
路从青琐无因见,恩在丹心不可忘。
未必便为谗口隔,只应贪草谏书忙。
别来愁悴知多少,两度槐花马上黄。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夫子:指老师或有学问的人。门:门口。
数仞:极高。
墙:墙壁。
忆:回忆。
游梁:梁国,古代地名。
青琐:宫门上的装饰,代指宫廷。
无因:没有机会。
丹心:赤诚的心。
忘:忘记。
未必:不一定。
谗口:恶意中伤的话。
隔:隔阂。
贪草:专心致志地写。
愁悴:忧虑憔悴。
知多少:难以计数。
两度:两次。
槐花:春天开花的一种树。
马上黄:指槐花落下的季节,暗示时间流逝。
翻译
夫子门前有高高的墙壁,每次路过都会想起在梁国的日子。道路虽通向皇宫深处,但无缘再见您,您的恩情我铭记心中。
并非被流言蜚语阻隔,只是您忙于撰写劝谏的奏章。
分别以来,我忧虑憔悴了多少,两次槐花飘落,马蹄已踏过黄叶。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作品,题为《寄郑补阙》。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旧友郑补阙的思念之情和对往日游历经历的怀念。
"夫子门前数仞墙,每经过处忆游梁。" 这两句通过描绘孔子的住宅前那几堵矮墙,表达了诗人每次路过这里都会想起与郑补阙共同游历时的情景。"游梁"可能指的是古代的梁国,即今天河南省开封市一带,这里是儒家文化和历史交织的地方。
"路从青琐无因见,恩在丹心不可忘。" 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郑补阙深藏不露、不为世人所知的才能和品德的赞赏,以及自己对郑的深情厚谊。这里的“青琐”形容路很少有人行走,隐喻郑补阙的才华未被发现;"丹心"则比喻诗人对朋友的忠诚之心。
"未必便为谗口隔,只应贪草谏书忙。" 这两句表达了即使外界有诽谤和不解,但诗人仍旧会珍惜与郑补阙之间的情谊,愿意像春天的野草般迅速生长,以此比喻希望友情能够迅速恢复。
"别来愁悴知多少,两度槐花马上黄。" 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自从分别以来,内心的忧伤和思念难以言尽。"两度槐花"指的是时间已经过去两个春天,而“马上黄”则形容槐花在马背上已变黄,象征着时光飞逝。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友谊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