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味潜通花可省,对影或恐为花羞
出处:《徐园看菊已残萎矣同莘老作》
清末近现代初 · 陈曾寿
徐园残菊愁吟眸,支离万本皆垂头。
繁霜晚节岂辞避,夜来风雨胡相雠。
与君来迟敢伤暮,要知劫外叨天优。
强张孤芳祓物忌,姿回泉石酬清讴。
墙阴篱落秋影乱,坐冷茗碗神夷犹。
游人千睨各殊意,斜阳一晌因谁留。
尘摇形役念念改,何须照面恒河流。
臭味潜通花可省,对影或恐为花羞。
故根移转久零落,年年魂梦纷离忧。
风露在天根在地,慰眼何时仍好秋。
繁霜晚节岂辞避,夜来风雨胡相雠。
与君来迟敢伤暮,要知劫外叨天优。
强张孤芳祓物忌,姿回泉石酬清讴。
墙阴篱落秋影乱,坐冷茗碗神夷犹。
游人千睨各殊意,斜阳一晌因谁留。
尘摇形役念念改,何须照面恒河流。
臭味潜通花可省,对影或恐为花羞。
故根移转久零落,年年魂梦纷离忧。
风露在天根在地,慰眼何时仍好秋。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曾寿在徐园所见的残菊,满目凋零,仿佛在低吟哀愁。他感叹菊花虽晚节遭遇严霜,但仍坚韧不屈,即使夜来风雨相侵,也未曾逃避。诗人表达自己虽然来迟,但并不因此而感伤时光流逝,反而感激上天的眷顾。他试图以孤芳自赏,驱散世间的忌妒,借泉石之景,吟唱清歌。
诗人坐在冷寂的环境中,感受着秋天的凄凉,游人们各有心思,夕阳西下,不知为谁停留。他意识到人生如尘,变化无常,不必过于执着于永恒。他认为,只要花香犹在,即使形态改变,也能慰藉人心。然而,想到故土迁移,菊花零落,连梦中都充满了离愁。
最后,诗人寄希望于风露自然,根深大地,期待来年仍有美好的秋季,让心灵得到安慰。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