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尝补万分,徒自劳七尺
出处:《罢郡》
宋 · 文同
自问尔何事,端然信方策。
本是锄犁人,强为簪组客。
何尝补万分,徒自劳七尺。
还如裴昭明,罢郡归无宅。
本是锄犁人,强为簪组客。
何尝补万分,徒自劳七尺。
还如裴昭明,罢郡归无宅。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尔:你自己。端然:坚定地。
方策:正道。
锄犁人:农夫。
簪组客:官员。
补万分:真正有所贡献。
七尺:自己的生命。
裴昭明:历史人物,此处借指无家可归的官员。
罢郡:离职。
无宅:没有家。
翻译
我独自询问自己,为何如此坚定地遵循正道。本来是农夫耕种之人,却勉强成为官场的官员。
我从未真正有所贡献,只是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就像裴昭明一样,离职后连个家都没有。
鉴赏
这首诗是一位官员在离开其所管辖的郡县后的感慨之作,表达了对自己从事农业到沦落为仕途的不甘和无奈,以及对功绩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无奈。诗中自问自答,反映出官员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端然信方策”表明诗人依旧保持着自己的节操和原则,但现实情况却使得他不得不走上仕途。
“本是锄犁人,强为簪组客”两句写出诗人原本可能是个平凡的农夫,却被迫成为穿戴华丽服饰、佩戴官印的官员。这一转变既表明了时代的压力,也反映出了个人志向与现实境遇之间的差距。
“何尝补万分,徒自劳七尺”则是在强调诗人在仕途上的努力和付出远大于其得到的回报。这里的数字并非实际意义,而是形象地表达了工作与成就不相匹配的情景。
最后两句“还如裴昭明,罢郡归无宅”则借用历史上裴度(字昭明)罢官后无家可归的事例来表述诗人自己罢职后的失落与无依。这里的“罢郡归无宅”既强调了诗人的无奈,也反映出了仕途生活对个人根基的消磨。
整首诗通过深刻的自省和巧妙的借鉴,展现了古代官员在权力、道德与个人的冲突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