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似桃源客,身撄竹使符
出处:《郡斋读经》
唐 · 羊士谔
壮龄非济物,柔翰误为儒。
及此斋心暇,翛然与道俱。
散材诚独善,正觉岂无徒。
半偈莲生水,幽香桂满炉。
息阴惭蔽芾,讲义得醍醐。
迹似桃源客,身撄竹使符。
华夷参吏事,巴汉混州图。
偃草怀君子,移风念啬夫。
翳桑俄有绩,宿麦复盈租。
圆寂期超诣,凋残幸已苏。
解空囊不智,灭景谷何愚。
几日遵归辙,东菑殆欲芜。
及此斋心暇,翛然与道俱。
散材诚独善,正觉岂无徒。
半偈莲生水,幽香桂满炉。
息阴惭蔽芾,讲义得醍醐。
迹似桃源客,身撄竹使符。
华夷参吏事,巴汉混州图。
偃草怀君子,移风念啬夫。
翳桑俄有绩,宿麦复盈租。
圆寂期超诣,凋残幸已苏。
解空囊不智,灭景谷何愚。
几日遵归辙,东菑殆欲芜。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壮龄:壮年时期。济物:济世救民。
柔翰:文弱之才。
儒:儒家。
暇:闲暇。
翛然:自由自在。
散材:散漫之才。
正觉:正道觉悟。
莲生水:莲花出水。
幽香:香气。
息阴:荫庇。
蔽芾:遮蔽。
讲义:讲解佛法。
醍醐:佛教中的高深教义。
迹似:生活像。
竹使:竹简上的官职。
华夷:中外。
巴汉:巴蜀地区。
偃草:怀念。
啬夫:古代负责税收的小官。
翳桑:桑树。
宿麦:陈麦。
圆寂:佛教中指修行者的死亡。
凋残:凋零。
解空囊:空虚的内心。
灭景谷:消灭光明。
归辙:归途。
殆:几乎。
芜:荒芜。
翻译
壮年未能济世,文弱之才误入儒门。如今心静有闲暇,随道逍遥自在无拘。
散漫之材本应独善其身,正道觉悟难道没有同道。
诵经半偈莲花出水,禅香满室如桂馥郁。
荫庇他人我心有愧,讲解佛法获深义。
生活如桃源隐士,职务却似竹使忙碌。
中外官员共理政务,巴蜀之地地图混淆。
怀念君子,期待移风易俗如啬夫。
桑树迅速结果,宿麦丰收满仓库。
追求圆寂超脱,万物凋零幸而复苏。
空囊已空非智者,消灭光明实乃愚行。
归途尚需时日,东边田地几乎荒芜。
鉴赏
这首诗名为《郡斋读经》,出自唐代诗人羊士谔之手。从诗的内容来看,羊士谔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感受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知识、智慧与修养的追求。
"壮龄非济物,柔翰误为儒。" 这两句表明在年轻力壮时未能济世救人,只是在书卷中误入儒家学说,显露出诗人对个人早期志向与实际行动之间差距的反思。
"及此斋心暇,翛然与道俱。" 当到了闲暇时刻,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大道相伴随,体现了诗人在静谧中寻找精神寄托和提升自我修养的愿望。
"散材诚独善,正觉岂无徒。" 这两句强调了个人才华虽独立但并非孤立,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希望有志同道合者相伴。
"半偈莲生水,幽香桂满炉。" 莲花在水中生长,桂香充盈炉膛,是诗人借景抒情,寓意高洁和清香之美。
"息阴惭蔽芾,讲义得醍醐。" 阴霾散去,芜花显露;讲述经书得到了精华,这里说明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在学习中得到净化和升华。
接下来的几句则是对个人修养、学问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进一步表达。"迹似桃源客,身撄竹使符。" 诗人自比为桃花源中的隐者,与竹林中使者相呼应,寓意超脱尘世。
最后几句则是诗人对于个人成就、智慧和心灵修养的总结,以及对未来的期待。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内在世界和外部景物的描绘,展示了诗人追求真理、提升自我修养,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