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高堂十七篇,岂不存丧仪全文

高堂十七篇,岂不存丧仪

宋末元初 · 方回
钟动市声绝,夜禁严鞭笞。
独许浮屠氏,铙呗恣□□。
□□有病死,信巫不信医。
既死又信佛,佛事殊不赀。
儿女数欢戏,顿失哭泣悲。
一家不若是,里巷讪笑之。
高堂十七篇,岂不存丧仪
世事无一古,儒业偏独衰。

注释

市声:市场上的喧闹声。
夜禁:夜间禁止通行或活动。
浮屠氏:佛教徒,和尚。
铙呗:佛教仪式中的乐器和诵经声。
病死:因病去世。
巫:古代指从事迷信活动的人。
丧仪:丧葬仪式。
儒业:儒家学问或学术传统。
衰:衰退,衰落。

翻译

钟声消失,市集喧嚣止歇,夜晚宵禁,鞭笞之声严厉。
只有和尚可以自由,铙钹经文声中,他们尽情诵唱。
疾病缠身的人们,宁信巫术不信医术。
一旦去世,又转而信仰佛教,佛事花费巨大。
孩子们曾欢笑嬉戏,瞬间变为悲伤哭泣。
若非如此,家家户户会遭邻里嘲笑。
高堂之上,儒家礼仪十七篇,本应遵循丧葬习俗。
世间事无一不变,唯有儒学日益衰落。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社会的动荡与人心的不安。诗中通过对夜晚城市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人们精神生活的空虚。

"钟动市声绝,夜禁严鞭笞" 这两句设置了一种紧张而又静谧的氛围。古代中国常用更漏来报时,而这里却是“钟动”,可能指的是一种非正常的时间标记,或者是对传统秩序的打破。市声绝,可能意味着人们的活力与欢声笑语都已消失;夜禁严,则表现了当权者对于社会控制的紧张。

"独许浮屠氏,铙呗恣□□" 这里的“浮屠”应指佛塔或寺庙,“铙呗”则是念经声。这里可能是在描绘人们在精神信仰上的茫然,寻求超脱现世苦难的方式。

接下来的几句 "信巫不信医。既死又信佛,佛事殊不赀" 揭示了当时人对于生死、病痛的无助和迷茫,以及对传统医学与宗教信仰的困惑。

"儿女数欢戏,顿失哭泣悲" 这两句则是对生活中快乐瞬间转瞬即逝的描写,同时也是对生命脆弱性的感慨。

接着 "一家不若是,里巷讪笑之" 描述了人们在面对苦难和死亡时的无奈与嘲讽。这里可能是在暗示社会道德的沦丧以及人伦关系的冷漠。

最后 "高堂十七篇,岂不存丧仪。世事无一古,儒业偏独衰" 则是对传统文化遗产与学术研究的反思。在这里,高堂十七篇可能指的是经典或某种学问的精髓,但这些已经无法找到真正的传承者,只剩下空有其名。"儒业偏独衰" 则表达了对儒家文化在当时社会中的衰败感慨。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夜晚城市景象、人们信仰迷茫、生活的无常以及传统文化的失落等多个层面,展现了一个动荡不安、精神信仰受挫、道德沦丧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