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横绿野苍茫外,影落平湖潋滟间
出处:《题应天寺上方兼呈谦上人》
唐 · 方干
中天坐卧见人寰,峭石垂藤不易攀。
晴卷风雷归故壑,夜和猿鸟锁寒山。
势横绿野苍茫外,影落平湖潋滟间。
师在西岩最高处,路寻之字见禅关。
晴卷风雷归故壑,夜和猿鸟锁寒山。
势横绿野苍茫外,影落平湖潋滟间。
师在西岩最高处,路寻之字见禅关。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中天:半空中,高处。坐卧:躺卧,悠闲地坐着或躺着。
人寰:人间,世间。
峭石:陡峭的岩石。
垂藤:悬挂着的藤蔓。
晴卷:晴朗时收起。
风雷:风声和雷鸣,这里指自然界的壮丽景象。
故壑:旧时的山谷。
夜和:夜晚与…和谐共处。
猿鸟:猿猴和鸟类,代指自然生物。
势横:山势横展。
绿野:绿色的田野,广阔的绿色地带。
苍茫:广阔无边的样子。
影落:倒影投入。
西岩:西边的山岩。
最高处:最高峰。
路寻:沿路寻找。
之字:形容山路曲折如之字形。
禅关:禅宗的门户或寺庙,指修行之地。
翻译
悠然躺卧半空俯瞰人间,陡峭石壁挂着藤蔓难以攀登。晴日里风雷隐回旧时山谷,夜晚则与猿猴鸟鸣共锁寒山。
山势横跨在苍翠的原野之外,倒影落入波光粼粼的湖面。
禅师位于西边山峰的最高点,沿着之字形小径可寻到禅宗的门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中禅修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佛法修持的追求和敬仰之情。
“中天坐卧见人寰”一句,设立了一个居高临下的观察视角,将世间的人们活动置于自己的眼底。这里,“中天”指的是诗人所处的位置,是远离尘嚣的山顶,而“人寰”则是下方广阔但又微小的人类世界。
“峭石垂藤不易攀”强调了到达这种境界并非易事。峭石代表着修行之路的艰难险阻,垂藤则象征着自然与佛法之间的联系,但这条道路“不易攀”,表明了追求精神成就的不容易。
接下来的两句,“晴卷风雷归故壑,夜和猿鸟锁寒山”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又带有神秘色彩的自然环境。白日将尽时风雨回归山谷,夜幕降临时猿啼鸟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些意象传递出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势横绿野苍茫外”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处之地的壮丽景色,山势如波涛一般铺展开来,而“影落平湖潋滟间”则展示了一幅宁静的水面倒映图,诗人的身影投射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既表明了他已达到的精神境界,又增添了一份超然物外之感。
最后两句,“师在西岩最高处,路寻之字见禅关”则直接指向诗人内心世界的追求。方干以“师”自称,或许是对某位高僧或佛陀本人的尊崇,而他所处的“西岩最高处”象征着修行的顶点和精神上的至高无上。最后,“路寻之字见禅关”表明了诗人对禅定智慧的追求,通过道路(即修行之路)的探索,最终达到禅关,即进入那种超然物外、深邃难测的禅境。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中生活,更透露出诗人对佛法深刻理解与内心世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