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发皇都道,同登乌驻舟
出处:《赵户自任所抵乌驻用前韵见示和之》
宋 · 陈宓
自昔桐城别,于今两阅秋。
暌违嗟地远,聚散似萍浮。
独发皇都道,同登乌驻舟。
人生非苟合,谁谓雨能留。
暌违嗟地远,聚散似萍浮。
独发皇都道,同登乌驻舟。
人生非苟合,谁谓雨能留。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自昔:自从。桐城:桐城(地名,位于安徽),这里代指某次分别的地方。
别:分别。
于今:至今。
两阅秋:两个秋天过去了。
暌违:长时间分离。
嗟:感叹。
地远:距离遥远。
聚散:相聚和离散。
似:像。
萍浮:浮萍随水漂泊。
独发:独自出发。
皇都:古代对京都的称呼,这里指京城。
道:道路。
同登:一同登上。
乌驻舟:乌篷船(一种传统船只)。
人生:人生。
苟合:随便、轻易的结合。
谁谓:谁能说。
雨能留:雨水能留住。
翻译
自从那次在桐城分别,至今已过去了两个秋天。长久分离令人感叹距离遥远,相聚离散就像浮萍般无定。
独自一人踏上通往皇都的道路,一同登上乌篷船启程。
人生并非随意相合,谁又能说雨水能留住我们的脚步。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宓的作品,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已久,时光荏苒,相聚与离散如同浮萍般无定的情感。"自昔桐城别"回忆起当初在桐城的告别,"两阅秋"则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已经过去了两个秋天。诗人感叹异地相隔遥远,聚散无常,"暌违嗟地远,聚散似萍浮"形象地描绘了这种境况。
"独发皇都道,同登乌驻舟"写诗人独自离开京城,而朋友也一同登上乌驻舟,暗示着他们的旅程重逢。然而,诗人认为人生并非随意的结合,"人生非苟合"表达出对友情的珍视,不希望仅仅因为短暂的相聚就被雨水般的偶然因素牵绊。
整首诗情感深沉,寓含哲理,体现了宋诗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