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恐失好步,入彼市井门
出处:《上昭成阁不得于从侄僧悟空院叹嗟》
唐 · 孟郊
欲上千级阁,问天三四言。
未尽数十登,心目风浪翻。
手手把惊魄,脚脚踏坠魂。
却流至旧手,傍掣犹欲奔。
老病但自悲,古蠹木万痕。
老力安可誇,秋海萍一根。
孤叟何所归,昼眼如黄昏。
常恐失好步,入彼市井门。
结僧为亲情,策竹为子孙。
此诚徒切切,此意空存存。
一寸地上语,高天何由闻。
未尽数十登,心目风浪翻。
手手把惊魄,脚脚踏坠魂。
却流至旧手,傍掣犹欲奔。
老病但自悲,古蠹木万痕。
老力安可誇,秋海萍一根。
孤叟何所归,昼眼如黄昏。
常恐失好步,入彼市井门。
结僧为亲情,策竹为子孙。
此诚徒切切,此意空存存。
一寸地上语,高天何由闻。
注释
千级阁:形容极高之楼阁。三四言:简短的几句话。
心目:内心和视觉。
惊魄:惊慌失措的心情。
坠魂:灵魂飘摇不定。
市井门:指尘世的市集。
僧:出家人。
竹:象征坚韧或简朴。
徒切切:深切而无法实现的愿望。
空存存:心中留存却无法实现的意愿。
高天:天空,比喻高位或上天。
翻译
想要攀登千级阁,向天询问三四句话。还未数到数十层,心与目中已起波澜。
每一步都惊魂不定,每一步都仿佛踏空。
惊魂又流转回旧时,牵绊着还想奔向前方。
年迈体衰只感悲伤,如同古木满身疮痍。
老朽之力哪能夸耀,犹如秋海中的一片浮萍。
孤独老人何处归宿,白日眼中也似黄昏。
常怕脚步失去平衡,踏入世俗的市井之门。
与僧侣结为亲朋,以竹杖当作子孙。
这愿望多么深切,却只能空留遗憾。
即使地上言语再真挚,高天又怎能听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山的艰难历程和内心的感慨。开篇“欲上千级阁,问天三四言”表达了诗人对高阁的向往与探询,却在“未尽数十登,心目风浪翻”中显露出攀登的艰辛与心灵的波动。手脚之间的惊恐与挣扎(“手手把惊魄,脚脚踏坠魂”)强调了这是一次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考验。
诗人随后提及“却流至旧手,傍掣犹欲奔”,可能是在表达尽管已经习惯于攀登,但仍然保持着对远方的向往和追求。接下来的“老病但自悲,古蠹木万痕”则是诗人对于自己年迈多病的哀叹,以及对过去岁月留下的痕迹的感慨。
“老力安可誇,秋海萍一根”中,诗人虽自知体力衰退,但仍坚持着精神上的不屈不挠。孤独与归宿的困惑(“孤叟何所归,昼眼如黄昏”)和对步履的担忧(“常恐失好步,入彼市井门”),都透露出诗人对于生活的无奈和不安。
最后,“结僧为亲情,策竹为子孙”表达了诗人与僧侣结缘,以此作为对亲情的寄托,以及将简单的生活比作策马,以此教育后代。“此诚徒切切,此意空存存”则是对这种精神寄托和内心真挚之意的肯定。全诗以“一寸地上语,高天何由闻”结束,似乎在问苍天是否能够听到人间的一声叹息。
这首诗通过对攀登过程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时间和精神追求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