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室悯黍离,蜀臣悲杜宇
出处:《读元史三首》
清 · 顾嗣立
周室悯黍离,蜀臣悲杜宇。
吁嗟彼王孙,甘心事仇虏。
死愧文丞相,生惭谢皋羽。
书画虽绝伦,大节吾不取。
贤域彝斋翁,高风邈千古。
遇弟辄生嗔,到门必见侮。
吾爱《水仙图》,宝为翰墨祖。
吁嗟彼王孙,甘心事仇虏。
死愧文丞相,生惭谢皋羽。
书画虽绝伦,大节吾不取。
贤域彝斋翁,高风邈千古。
遇弟辄生嗔,到门必见侮。
吾爱《水仙图》,宝为翰墨祖。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人物和事件,展现了对忠诚与节操的深刻思考。首两句“周室悯黍离,蜀臣悲杜宇”引用了古代典故,分别指代周朝的衰败和蜀国的悲剧,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接着,“吁嗟彼王孙,甘心事仇虏”则直指元朝统治下的汉族士人,表达了对那些屈膝投降的“王孙”们的谴责。
“死愧文丞相,生惭谢皋羽”将目光转向历史上的忠臣,如文天祥和谢皋羽,强调忠诚与气节的重要性。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保持民族气节的可贵。
“书画虽绝伦,大节吾不取”则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指出即使艺术成就再高,如果缺乏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是不可取的。这反映了作者对于艺术与道德关系的深刻理解。
最后,“贤域彝斋翁,高风邈千古”赞美了一位名为“彝斋”的贤者,他的高尚品德超越了时间,影响深远。“遇弟辄生嗔,到门必见侮”描绘了这位贤者的个性特点,他可能性格直率,甚至有些固执,但正是这种坚持原则的性格,使他成为值得尊敬的人物。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反思,以及对个人品质的探讨,传达了对忠诚、气节和高尚道德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对艺术与道德关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