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当秋夜听,况是洞中人
出处:《听琴秋夜赠寇尊师》
唐 · 常建
琴当秋夜听,况是洞中人。
一指指应法,一声声爽神。
寒虫临砌急,清吹袅灯频。
何必钟期耳,高闲自可亲。
一指指应法,一声声爽神。
寒虫临砌急,清吹袅灯频。
何必钟期耳,高闲自可亲。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琴:古琴。秋夜:夜晚。
洞中人:隐居山洞的人。
一指指:每个手指。
应法:顺应佛法。
一声声:每一声。
爽神:使心灵清爽。
寒虫:寒冷的虫子。
砌:墙壁。
清吹:清脆的琴声。
袅灯:围绕灯火。
何必:何须。
钟期耳:像钟子期这样的知音。
高闲:高雅而闲适。
自可亲:自己也能亲近。
翻译
在秋夜弹奏古琴,更何况是洞中的隐士。每一个音符都回应着佛法,每一声都让人心灵舒畅。
寒冷的虫儿靠近墙壁鸣叫,清脆的琴声环绕着灯火摇曳。
何须等待钟子期这样的知音,独自享受这份宁静与高雅便是亲近自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人坐在洞中,聆听秋夜里琴声的静谧画面。"琴当秋夜听,况是洞中人"两句开篇就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氛围。接着"一指指应法,一声声爽神"则展示了琴师的高超技艺,每一个手指的动作都有章法可循,每一个声音都能让人心旷神怡。
诗中也融入了自然景象,如"寒虫临砌急,清吹袅灯频"。这里的“寒虫”可能指的是秋夜里活动的蟋蟀之类昆虫,它们在石砌上匆忙移动,似乎与琴声呼应。而“清吹袅灯频”则让人联想到微风轻拂,烛光摇曳,增添了一份静谧和神秘。
最后两句"何必钟期耳,高闲自可亲"表达了诗人对于音乐鉴赏的独到见解。即使没有外在华丽的乐器如钟、磬,只要心境高远,即便是简单的琴声也能让人感到亲切和愉悦。
整首诗通过对秋夜听琴这一特定情境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和个人独到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