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大墟口,西水浸上田,裹饭张鱼笱
出处:《佛山曲》
明末清初 · 陈子升
莫打佛山铁,且看佛山月。
看月见天心,打铁徒苦热。
人言佛山近,我言佛山远。
西水阻重重,胜于肠九转。
佛山那见佛,神山那有神。
东望高台在,谁为魋结民。
佛山大墟口,西水浸上田,裹饭张鱼笱。
看月见天心,打铁徒苦热。
人言佛山近,我言佛山远。
西水阻重重,胜于肠九转。
佛山那见佛,神山那有神。
东望高台在,谁为魋结民。
佛山大墟口,西水浸上田,裹饭张鱼笱。
鉴赏
这首《佛山曲》由明末清初诗人陈子升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佛山的独特风貌与人文情感。
首句“莫打佛山铁,且看佛山月”,诗人以“莫打佛山铁”开篇,暗示了佛山铁业的发达,但紧接着以“且看佛山月”转折,引导读者将目光转向月色下的佛山,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接下来,“看月见天心,打铁徒苦热”两句,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相融合,通过月色的清澈映照出内心的纯净,而打铁的辛苦则象征着世间的劳碌与疲惫,引人深思。
“人言佛山近,我言佛山远。西水阻重重,胜于肠九转。”诗人以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佛山距离感的独特理解。一方面,人们认为佛山近在咫尺,另一方面,诗人却感受到西水的阻隔如同内心深处的九曲回肠,形象地描绘了佛山在不同人心中的不同感受和复杂情感。
“佛山那见佛,神山那有神。东望高台在,谁为魋结民。”这几句诗进一步深化了对佛山的思考。诗人质疑佛的存在与神山的神圣性,提出疑问,引发对信仰与现实的反思。同时,通过“东望高台在,谁为魋结民”的描述,展现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与同情。
最后,“佛山大墟口,西水浸上田,裹饭张鱼笱。”诗人以生动的场景描绘了佛山墟市的繁华与渔民的生活状态,既展示了佛山的经济活力,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整体而言,《佛山曲》不仅展现了佛山的地理风貌和人文特色,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和社会关怀,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