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书院傍铅山,二陆东莱皆特立
明 · 王缜
周室东迁孔子生,宋家南渡朱子出。
天生贤圣岂偶然,扶植纲常在删述。
鹅湖书院傍铅山,二陆东莱皆特立。
晦翁大会鹅湖前,至今议论昭奎壁。
义利堂堂判两途,毫釐之差分舜蹠。
德性工夫归执中,学问兼该务精一。
初若夷尹各一家,卒宗博约共亲密。
所以有宗崇儒流,日以文宗表其额。
我昔闻名深慕之,平生愿游今始获。
徘徊荒址认残碑,惟见鹅湖寺门辟。
始知异教善惑人,斯道寥寥成叹息。
安得佛老尽销除,世宗孔氏无回忒。
天生贤圣岂偶然,扶植纲常在删述。
鹅湖书院傍铅山,二陆东莱皆特立。
晦翁大会鹅湖前,至今议论昭奎壁。
义利堂堂判两途,毫釐之差分舜蹠。
德性工夫归执中,学问兼该务精一。
初若夷尹各一家,卒宗博约共亲密。
所以有宗崇儒流,日以文宗表其额。
我昔闻名深慕之,平生愿游今始获。
徘徊荒址认残碑,惟见鹅湖寺门辟。
始知异教善惑人,斯道寥寥成叹息。
安得佛老尽销除,世宗孔氏无回忒。
鉴赏
此诗描绘了鹅湖书院的历史与文化氛围,以及对朱熹、吕祖谦等儒家大师的景仰之情。开篇即以周室东迁与宋室南渡为背景,指出贤圣之出并非偶然,而是为了维护和弘扬儒家伦理纲常。接着,诗人提到鹅湖书院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特别是朱熹在此召开的大会,其讨论的议题深刻而广泛,涉及义利之辨、德性工夫等核心儒家理念。
诗人进一步阐述了朱熹等人倡导的“执中”与“精一”的学风,以及他们如何在学术上形成独特的风格,最终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这些先贤的敬仰之情,并回顾了自己曾闻其名而未能亲至书院的遗憾,如今得以实地探访,内心充满激动与感慨。
然而,诗人也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异教思想表示担忧,认为它们可能误导人心,使得正统儒家之道显得寥落。最后,诗人表达了希望消除异端邪说,使世人回归孔孟之道,不再偏离正轨的愿望。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与怀念,也反映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坚守与传承,以及对社会道德风气的关注与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