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者为利缚,隐者为名囚
万古愁茫茫,谁是的路头。
官者为利缚,隐者为名囚。
玄无点化术,禅有知见忧。
欲灭身旁影,终迷水底搂。
十年而一叶,枉自费雕鏉。
鉴赏
这首诗《湖上别同方子公赋(其五)》由明代诗人袁宏道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与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道德与修行的深刻洞察。
首句“天地如悬鹄”以“鹄”(天鹅)比喻天地之间的广阔与高远,暗示宇宙之大与人类的渺小。接着“圣贤若藏阄”则以“阄”(一种赌博工具)比喻圣贤之道的难以捉摸和理解,表达了对圣贤智慧的敬畏与追寻的艰难。
“万古愁茫茫,谁是的路头”两句,诗人将个人的愁绪与历史的长河相联系,提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在漫长的历史中,究竟何为正确的道路?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也是对时代与社会的深刻质疑。
“官者为利缚,隐者为名囚”揭示了社会中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困境:官员追求功名利禄,往往被权力与欲望所束缚;隐士虽远离尘嚣,却可能因名声的追求而陷入另一种形式的束缚。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玄无点化术,禅有知见忧”进一步探讨了精神层面的追求与实践。在“玄”(玄学,指深奥难解的道理)的世界里,似乎没有直接的点化之术,而在“禅”(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中,又常常伴随着对知见的忧虑,即对自我认知的过度执着可能导致修行的障碍。
“欲灭身旁影,终迷水底搂”表达了诗人对于消除自我意识、达到心灵纯净状态的渴望,但同时也意识到这一过程的复杂与困难,如同水中捞月,难以触及。
最后,“十年而一叶,枉自费雕鏉”以自然界的现象比喻人生的短暂与努力的徒劳,十年间或许只能成就一片叶子,而这样的努力最终可能是白费心力。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与象征,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道德与修行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与困惑。它不仅是一次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探索,也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与对人性本质的深入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