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浪曾无日,遨游未有年
精神消物怪,采色变风烟。
恬憺知天德,虚无象帝先。
高风何特达,古迹尚流传。
地涉鸿荒表,山开混沌前。
谷幽疑鬼聚,峰巧类人镌。
叠起三重阁,分流百道泉。
岩穿留虎迹,石冷逗蛟涎。
放浪曾无日,遨游未有年。
古经披览罢,毛骨为醒然。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杨载的《招真观图》描绘了一幅隐逸与修行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招真观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氛围。
首句“欲学无为道”,点明了诗的主题——追求无为之道,即道家哲学中强调的顺应自然、不强求的境界。接着“来居小有天”一句,以“小有天”这一道教术语,形象地描绘了招真观所在之地仿佛是人间仙境,充满了超凡脱俗的氛围。
“精神消物怪,采色变风烟”两句,进一步渲染了观内的清静与和谐,精神的纯净能够消除外界的邪气,色彩的变化也反映了风与云的自然变换,暗示着观内环境的超凡脱俗。
“恬憺知天德,虚无象帝先”则表达了对自然法则和宇宙本源的深刻理解,通过内心的平静与空灵,感知到天地间的至高真理。
“高风何特达,古迹尚流传”赞美了招真观的独特魅力与悠久历史,其高尚的道德风尚与古老的遗迹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地涉鸿荒表,山开混沌前”运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招真观所处之地远离尘嚣,仿佛位于天地初开之时,充满了神秘与原始之美。
“谷幽疑鬼聚,峰巧类人镌”描绘了观内山谷的幽深与奇特,仿佛聚集了鬼神之灵,而山峰的形状则如同人工雕琢,展现出自然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叠起三重阁,分流百道泉”展示了招真观建筑的层次与水系的丰富,三重阁楼错落有致,百道泉水潺潺流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生动的景观。
“岩穿留虎迹,石冷逗蛟涎”通过自然界的动物痕迹,进一步强调了观内环境的原始与野性,同时也增添了神秘与活力。
“放浪曾无日,遨游未有年”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逍遥生活的向往,即使在招真观这样的修行之所,也能感受到无拘无束的乐趣。
“古经披览罢,毛骨为醒然”最后两句总结了诗人对道家经典的学习与领悟,内心得到了极大的启发与觉醒,毛骨悚然,既是对知识的敬畏,也是对自我心灵的震撼。
整体而言,《招真观图》不仅是一幅描绘自然美景与人文景观的画卷,更是一首蕴含哲理与情感的诗歌,通过对招真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宇宙、人生深刻的思考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