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昂霄几千丈,天籁时闻夜声响
出处:《题枯木修篁图》
明 · 王绂
老干昂霄几千丈,天籁时闻夜声响。
一竿修竹共萧森,复托丝萝半空上。
寒姿久抱幽人贞,良材孰肯摧为薪。
总令匠氏未相遇,故山风雨年年春。
一竿修竹共萧森,复托丝萝半空上。
寒姿久抱幽人贞,良材孰肯摧为薪。
总令匠氏未相遇,故山风雨年年春。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枯木与修竹共存的生动画面,展现了自然界的坚韧与和谐之美。诗人以“老干昂霄几千丈”开篇,形象地描绘了枯木高耸入云的形象,展现出其生命力的顽强。接着,“天籁时闻夜声响”,通过夜间的自然声音,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静谧与深邃。
“一竿修竹共萧森”一句,将修竹与枯木并置,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暗示了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联系与共生关系。而“复托丝萝半空上”则进一步丰富了这一画面,丝萝攀附在竹子之上,既增添了生机,也象征着自然界的相互依存与和谐共处。
“寒姿久抱幽人贞,良材孰肯摧为薪”两句,诗人借物喻人,表达了对坚韧不屈精神的赞美。即使在严寒中,枯木和修竹依然保持着其固有的贞洁与坚韧,这种品质值得人们学习和敬仰。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这些珍贵材料被不当利用的忧虑,希望它们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与利用。
最后,“总令匠氏未相遇,故山风雨年年春”一句,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尽管目前这些自然之物还未遇到懂得欣赏与珍惜的人,但诗人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有人发现它们的价值,让它们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绽放生命的光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枯木与修竹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与和谐之美,同时也蕴含了对坚韧不屈精神的赞美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珍视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