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声而玉振,从本用圣学
出处:《侯元功问讲学之意》
宋 · 黄庭坚
金声而玉振,从本用圣学。
石师所未讲,赤子有先觉。
丝直则为弦,可射可以乐。
竹笋不成芦,白圭元抱璞。
匏瓜不能匏,其裔犹为瓟。
土俗颇暖姝,西笑长安乐。
革无五声材,终然应宫角。
木人得郢工,鼻端乃可斲。
石师所未讲,赤子有先觉。
丝直则为弦,可射可以乐。
竹笋不成芦,白圭元抱璞。
匏瓜不能匏,其裔犹为瓟。
土俗颇暖姝,西笑长安乐。
革无五声材,终然应宫角。
木人得郢工,鼻端乃可斲。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金声:比喻高尚的声誉或声音。玉振:形容声音清脆悦耳。
赤子:比喻未经世俗污染的人。
弦:乐器上的弦线。
璞:未经雕琢的玉石。
匏瓜:一种葫芦科植物。
西笑:指地方人的嘲笑。
宫角:古代音乐中的两个基本音阶。
郢工:郢都的技艺高手。
斲:雕刻。
翻译
以金石之声振动人心,从根本上运用圣贤之学。这是石师未曾讲解的,但赤子却能预先领悟。
丝线直了就能成为琴弦,既能用于射箭也能用于音乐。
竹笋不会自然长成竹子,白玉的原石中包含着未雕琢的美。
匏瓜无法自行成为葫芦,即使后代也还是匏瓜。
地方风俗多温婉,他们嘲笑长安的繁华并非真正的快乐。
皮革没有五音的特性,最终只能发出宫和角的声音。
木偶若能得到郢都巧匠的制作,鼻子部分才能被雕刻精细。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作品《侯元功问讲学之意》。诗中,黄庭坚以金声玉振比喻学问的根本,强调圣人的学术为本。他提到石师(可能指古代的学问大师)未触及的真理,却被年轻的"赤子"(比喻未经雕琢的才智)先领悟到,寓意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接下来,诗人通过弦与乐、竹笋与芦苇、白圭与璞玉等自然物象,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道理,暗示学习应保持本真,不断成长。他批评了过分追求世俗享乐的态度,认为真正的快乐源自内心的修养和对知识的追求。
诗的后半部分,黄庭坚以革、木人、郢工等象征,表达了对教育和技艺精湛的赞赏,指出只有具备相应材料和技艺的人,才能达到高超的境界。最后,他强调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深厚内在品质的人,而非仅仅追求表面的技巧。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丰富,语言精炼,体现了黄庭坚在教育理念上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学问和人格完善的深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