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沧浪两岸沙,肩舆徒涉步攲斜
出处:《渡横溪》
宋 · 李弥逊
百尺沧浪两岸沙,肩舆徒涉步攲斜。
溪声犹带夜来雨,山色渐分云外霞。
岸半断林开鸟道,水边疏竹近人家。
尘埃何处寻真境,试逐寒流认落花。
溪声犹带夜来雨,山色渐分云外霞。
岸半断林开鸟道,水边疏竹近人家。
尘埃何处寻真境,试逐寒流认落花。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沧浪:古代江名,这里泛指宽阔的河流。肩舆:古时的一种交通工具,类似轿子。
攲斜:倾斜,歪斜。
夜来雨:指前一晚下的雨。
云外霞:形容山色在云雾之上,像朝霞般明亮。
鸟道:指鸟儿常飞的道路,比喻狭窄而险峻的小径。
人家:村落,住家。
尘埃:尘土,比喻世俗的纷扰。
真境:真实的、超脱世俗的美好境界。
寒流:寒冷的水流,象征清冷或超凡。
落花:飘落的花瓣,象征流逝的时光或美好的事物。
翻译
百尺宽广的沧浪河两岸铺满沙砾,我乘坐轿子徒步过河,步履歪斜。溪水的声音还带着昨晚的雨滴,山色在云雾之外逐渐显现,如同朝霞般绚丽。
岸边半截树林中开辟出鸟儿飞行的小路,水边稀疏的竹林靠近村落。
在这纷扰的尘世中,何处能寻找到真正的宁静?我尝试随着寒冷的流水追寻飘落的花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意境和情感体验。
"百尺沧浪两岸沙,肩舆徒涉步攲斜。" 这两句以流淌的溪水为背景,设定了一种旅途中的场景。"百尺沧浪"形容溪水的宽广与湍急,而"两岸沙"则是对河岸特征的刻画,"肩舆徒涉步攲斜"描绘了行人在崎岖不平的小道上艰难前行的情景。
接下来的"溪声犹带夜来雨,山色渐分云外霞。" 描写的是自然界的动态美。溪水的声音似乎还余留着夜晚降雨的声音,而远处的山色随着天气的变化,与云端的霞光相互交融。
"岸半断林开鸟道,水边疏竹近人家。" 这两句诗更深入地描绘了溪流与周遭环境的关系。岸边的树木被溪流所切割,形成了一条供鸟儿穿行的小径,而水边稀疏的竹林则映衬出了附近有人居住的地方。
最后,"尘埃何处寻真境,试逐寒流认落花。" 反映了诗人对于精神追求和现实世界之间关系的思考。在尘世纷扰中寻找真正的境界,似乎是一种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与认同,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愿。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深切情感,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