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万卷楼上人,却去黄鹤楼前作宾赞
出处:《寄题邵武张汉杰运干万卷楼》
宋 · 杨万里
书生都将命乞书,愿身化作蠹书鱼。
蠹鱼生得针来大,日啖银钩三万个。
书生一腹无十围,经炊史酌不曾饥。
君家一编本黄石,积书至今与山齐。
玉川搜肠才一半,邺侯插架端无羡。
如何万卷楼上人,却去黄鹤楼前作宾赞。
蠹鱼生得针来大,日啖银钩三万个。
书生一腹无十围,经炊史酌不曾饥。
君家一编本黄石,积书至今与山齐。
玉川搜肠才一半,邺侯插架端无羡。
如何万卷楼上人,却去黄鹤楼前作宾赞。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书生:读书人。命乞书:献身于书。
蠹书鱼:啃书虫。
针来大:极小。
银钩:书页。
十围:形容肚子大。
经炊史酌:粗茶淡饭。
黄石:形容大量书籍。
积书:藏书丰富。
玉川搜肠:比喻学问渊博。
邺侯插架:藏书丰富。
万卷楼:藏书丰富的楼阁。
黄鹤楼:武汉名胜。
翻译
读书人把生命都献给了书籍,渴望自己变为啃书的蠹鱼。蠹鱼虽小如针,每天却能吃掉数万个银钩(比喻书页)。
书生肚中知识贫瘠,即使粗茶淡饭也不觉得饥饿。
你家藏书丰富,如同黄石堆积,甚至比山还要高。
玉川子(唐代诗人卢仝)的学问还未用尽一半,邺侯(唐代宰相李泌)的藏书也无需羡慕。
然而,万卷楼的学者为何要去黄鹤楼前做宾客或赞颂者呢?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杨万里所作,名为《寄题邵武张汉杰运干万卷楼》。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书籍珍贵和学习渴望的诗篇。
书生乞求书籍,愿意将自己化作能啖蚀书籍的小鱼(蠹书鱼),以此形象强调对知识的渴望。诗中的“日啖银钩三万个”则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书生对知识的极度渴求和吞噬能力,虽然书生的肚腹不宽,但却从未感到饥饿,这是比喻学习者的智慧无穷。
“君家一编本黄石”及“积书至今与山齐”,则形容主人家的藏书之丰富,如同高山一样宏伟。接着,“玉川搜肠才一半,邺侯插架端无羡”表达了诗人对这份珍贵的知识财富进行了大致浏览,但仍感到不足。
最后,“如何万卷楼上人,却去黄鹤楼前作宾赞”,则是说尽管在拥有万卷藏书的楼中,主人却还要到别处(黄鹤楼)去寻求更高的学问和赞誉。诗中的“作宾赞”可能指的是向那些知识渊博者表示敬意或学习。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书生对知识的极度渴望、主人家藏书如山以及对更深知识的追求,展现了当时文人学士对于书籍与知识的珍视和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