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此三昧,非识情知
出处:《第十五祖真赞》
宋 · 释德洪
石彪肉醉,木驹夜嘶。
我此三昧,非识情知。
应缘而现,不落思惟。
是故钵水,以针投之。
如仲尼韶,如子期琴。
又如萧何,而识淮阴。
无言可寄,无迹可寻。
粲然现前,传之以心。
穴像之目,我岂慢神。
指树之耳,我知其因。
物我如是,所立皆真。
随其妙用,见我全身。
稽首真慈,为僧中王。
如万星月,见者清凉。
尚以众生,不信为伤。
盖盲者咎,非光掩藏。
我此三昧,非识情知。
应缘而现,不落思惟。
是故钵水,以针投之。
如仲尼韶,如子期琴。
又如萧何,而识淮阴。
无言可寄,无迹可寻。
粲然现前,传之以心。
穴像之目,我岂慢神。
指树之耳,我知其因。
物我如是,所立皆真。
随其妙用,见我全身。
稽首真慈,为僧中王。
如万星月,见者清凉。
尚以众生,不信为伤。
盖盲者咎,非光掩藏。
鉴赏
这首诗《第十五祖真赞》由宋代僧人释德洪所作,通过奇特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对佛法高深境界的理解与赞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石彪肉醉”、“木驹夜嘶”,形象地描绘了佛法的神秘与超脱。接下来的“我此三昧,非识情知”则表达了对佛法境界的直接体验,超越了语言和意识的束缚。
“应缘而现,不落思惟”强调了佛法的自然显现,不受思维的局限。接着,“钵水,以针投之”这一细节,寓意着佛法的微妙与不可思议,如同针投入水中,难以言说其深邃。诗人进一步将佛法比作孔子的音乐、俞伯牙的琴音以及萧何识韩信的故事,强调佛法的深远影响和内在价值。
“无言可寄,无迹可寻”表达了佛法的空灵与不可捉摸,而“粲然现前,传之以心”则揭示了佛法的直接体验和心灵传递。诗人通过“穴像之目”和“指树之耳”的比喻,说明了佛法的直观性和内在性,以及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
最后,“物我如是,所立皆真”强调了佛法对万物平等和真实性的认识。诗人以“随其妙用,见我全身”总结,表明了佛法的实践性和全面性。在结尾部分,诗人表达了对佛法的崇敬之情,将其比作“真慈”,并称其为“僧中王”,同时提醒世人不应忽视佛法的真理,即使面对无知或误解,也不应责怪光明本身。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对佛法的独到见解和高度赞美,体现了佛教思想的深邃与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