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捷径博公侯,一老堂堂去不留
出处:《闻倪正甫尚书遭台评》
宋 · 王迈
人从捷径博公侯,一老堂堂去不留。
谁向帝前谗陆贽,不令王所著居州。
修名已立公何欠,直道难行国可忧。
安得上方三尺剑,为渠断取佞臣头。
谁向帝前谗陆贽,不令王所著居州。
修名已立公何欠,直道难行国可忧。
安得上方三尺剑,为渠断取佞臣头。
注释
人:指代追求功名的人。捷径:容易走的快速升迁之路。
公:公正。
堂堂:形容人的气度威严。
帝:皇帝。
谗:说坏话,诽谤。
陆贽:唐朝官员,以直言敢谏闻名。
著居州:在地方任职。
修名:建立美好的名声。
直道:正直的道路,这里指公正之道。
国可忧:国家的未来令人担忧。
上方三尺剑:象征权力和正义的剑,源自古时君主赐予的剑。
渠:他,指上文的陆贽。
佞臣:善于阿谀奉承的小人。
翻译
人们通过捷径追求公侯高位,一位老人坦荡离去不留恋尘世。是谁在皇帝面前诋毁陆贽,让他不能留在朝廷任职。
他的美名已立,但国家正缺少公正之道,令人忧虑。
如何能得到一把上方宝剑,为他斩下那些奸佞的头颅。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迈的作品,名为《闻倪正甫尚书遭台评》。诗中通过倪正甫遭遇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朝政和官场中人事失衡的忧虑。
首句“人从捷径博公侯,一老堂堂去不留”指出人们往往通过捷径、攀附权贵来谋取功名,而到了老年,虽然堂堂有名,但终究难以留下什么。这里诗人批判了当时官场中的投机行为和虚名。
接着,“谁向帝前谗陆贽,不令王所著居州”提到有人在皇帝面前诽谤忠良之士,如唐代的陆贽,而不让有才能的人如王某(可能指王安石)得到重用。诗人表达了对忠良被排挤、贤才难以任用的不满。
“修名已立公何欠,直道难行国可忧”则是说有些人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声誉,但在实践中却发现正直之路难以行走,这对于国家来说确实值得忧虑。诗人指出了表面上的美好与实际中的困境。
最后,“安得上方三尺剑,為渠断取佞臣头”是说如果能够得到象征权力的三尺剑,就可以为国除去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清君侧、除奸臣的迫切愿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倪正甫遭遇不幸这一事件,抒写了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批评和忧虑,以及对忠良贤才难以施展抱才的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