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无山中友,初不离鸡群
怀安败尔性,乃与人相亲。
嘎然而长鸣,已愧鸿在云。
马羁当受鞭,泉汲宁辞浑。
岂无山中友,初不离鸡群。
虽无月支料,亦饱松间身。
嗟我少学古,有道羞贱贫。
径出不自爱,蹉跎曳朝绅。
一为折腰趋,永愧植杖耘。
时时犹高谈,自喜未缁磷。
寄语中山鹤,吾与汝知津。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矫矫:矫健。云外物:远离尘世。
怀安:内心的安宁。
败尔性:败坏你的天性。
鸿:孤鸿。
在云:在云端。
马羁:马儿。
泉汲:饮水。
山中友:山中的朋友。
鸡群:家禽群。
月支料:月支的美食。
松间身:松林间的满足。
少学古:年轻时学习古道。
贱贫:贫穷。
径出:径直走出。
朝绅:官服。
折腰趋:屈身仕途。
植杖耘:耕田之人。
未缁磷:未曾染黑世俗。
中山鹤:山中的仙鹤。
知津:共享生活的智慧。
翻译
矫健的飞鸟远离尘世,原本不受人间束缚。内心的安宁却败坏了你的天性,使你变得亲近人群。
突然的长鸣声,已让你感到惭愧,如同孤鸿在云端。
马儿应接受鞭策,饮水岂能嫌弃混浊。
难道没有山中的朋友?你起初并未离开鸡群。
即使没有月支的美食,也能在松林间满足。
感叹我年轻时学习古道,以道义为贵,耻于贫穷。
我径直走出,不自爱惜,岁月匆匆,拖着官服。
一旦屈身仕途,永远愧对那些耕田之人。
时常高谈阔论,自以为清高,未曾染黑世俗。
告诉那山中的仙鹤,我和你共享生活的智慧。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逸者人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诗人以“矫矫云外物”开篇,表达了对超凡脱俗之物的向往,这种物非世所驯服,暗示了诗人对于世俗纷争的超然与不屑。接着,“怀安败尔性,乃与人相亲”则表现了诗人在自然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并因此而能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嘎然而长鸣,已愧鸿在云”中的“嘎然而长鸣”可能是指鹤的叫声,这里的“鸿”也可理解为远行的鸟类,比喻诗人的高洁志向,而“已愧鸿在云”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不能如那些高飞之物那样脱离尘世的自责。
“马羁当受鞭,泉汲宁辞浑”描绘的是一种简朴自然的生活景象,马受鞭驱使,泉水清澈可饮,诗人似乎在强调这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方式。
“岂无山中友,初不离鸡群”表明诗人虽然隐居,但并非没有朋友,只是在一开始就与世俗隔绝,如同不愿离开鸡群的小鸡一样,这里“鸡群”可能是对普通人的比喻。
“虽无月支料,亦饱松间身”则透露出诗人在自然中自得其乐,即使没有丰盛的物资,但也能满足于简单的生活,享受其中的宁静与自由。
“嗟我少学古,有道羞贱贫”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年轻时没有深入学习古代圣贤之道而感到懊恼,因为他认为那是一种值得尊敬的、超越世俗的生活态度,而自己的贫穷则是因为未能领悟这种高尚的精神。
“径出不自爱,蹉跎曳朝绅”中的“径出不自爱”可能是在说诗人对于外界的名利地位并不在意,“蹉跎曳朝绅”则表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他不追求华丽或是高贵,只愿过一种简约安静的生活。
“一为折腰趋,永愧植杖耘”这里的“折腰趋”可能是在形容一种谦和的姿态,而“永愧植杖耘”则继续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未能达到理想生活状态的自责。
“时时犹高谈,自喜未缁磷”中的“时时犹高谈”可能是在说诗人虽然隐居,但心中仍旧保持着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和讨论,“自喜未缁磷”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尚未被世俗名利所束缚而感到欣慰。
最后,“寄语中山鹤,吾与汝知津”则是诗人对远方朋友(或许是指代自然界的某种生命)的问候,表明他和朋友之间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和理解,这里的“知津”可能是在形容一种深刻的理解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