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总入嵩山去,天子何因得谏臣
出处:《送郑山人归山》
唐 · 王建
玉作车辕蒲作轮,当初不起颍阳人。
一家总入嵩山去,天子何因得谏臣。
一家总入嵩山去,天子何因得谏臣。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玉作车辕:用玉石制作车辆的辕杆,形容极为奢华。蒲作轮:用香蒲草制作车轮,香蒲质地柔软,这里比喻隐逸生活的简朴。
不起:不出仕,不为官。
颍阳人:指隐士,这里特指不愿出仕的高洁之士,颍阳为地名,常用来代指隐居之地。
一家总入嵩山去:全家都隐居到了嵩山,表明彻底远离尘世的决心。
天子:皇帝。
何因:为何,怎么。
得谏臣:得到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
翻译
用美玉来做车辕,用香蒲来做车轮,当初却没能留住颖阳的贤士。这一家人全都隐居进了嵩山,天子又是怎么得到这样一位敢于直谏的大臣呢?
鉴赏
这首诗是王建的《送郑山人归山》,作品描绘了送别的情景,诗中借物抒情,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自然美好的向往。开篇“玉作车辕蒲作轮”一句,用玉石和蒲草比喻车轴和车轮,展示了车辆的精致与坚固,象征着旅途的稳健与安全。紧接着“当初不起颍阳人”表明诗人对于郑山人的离去感到意外和不舍。
第二句“我家总入嵩山去”则转向诗人自己,将家庭的安顿托付给嵩山,嵩山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象征着神圣与静谧,这里的“总入”表达了一种归隐田园、远离尘世的愿望。最后一句“天子何因得谏臣”则是诗人对郑山人的赞美,认为他如同古时能直言进谏的忠诚之臣,对君王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
整首诗通过送别与自述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和自然的深切情感,以及对于清高脱俗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