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取沈香雕小像,巍峨寺额称旌忠
出处:《王先生》
明末清初 · 尤侗
太皇太后女尧舜,宫嫔加刃诛王振。
不见高皇竖铁牌,内宫不许干朝政?振乎毁牌太纵横,天子亦呼王先生。
先生一开口,天子下殿走。
蒙尘事可哀,夺门名亦丑。
横尸百万谁首戎,天子犹念先生功。
诏取沈香雕小像,巍峨寺额称旌忠。
不见高皇竖铁牌,内宫不许干朝政?振乎毁牌太纵横,天子亦呼王先生。
先生一开口,天子下殿走。
蒙尘事可哀,夺门名亦丑。
横尸百万谁首戎,天子犹念先生功。
诏取沈香雕小像,巍峨寺额称旌忠。
鉴赏
这首诗《王先生》由明末清初诗人尤侗所作,通过夸张与讽刺的手法,描绘了明朝末年权臣王振的专横跋扈以及对皇帝的影响。诗中将王振比作“王先生”,形象地展现了他如何操纵皇帝,甚至在皇帝面前拥有超越常人的权威,以至于皇帝听到他的名字就感到畏惧,不得不下殿回避。
诗中的“太皇太后女尧舜,宫嫔加刃诛王振”一句,以古代圣君尧舜来比喻太皇太后,暗示她可能对王振有所不满或采取行动。然而,“不见高皇竖铁牌,内宫不许干朝政?”则表达了对高皇帝(即明成祖朱棣)时期限制后宫干政的怀念,暗含对王振擅权的批评。
“振乎毁牌太纵横,天子亦呼王先生。”描述了王振无视前人留下的规矩,肆意妄为,连皇帝都不得不称呼他为“王先生”。这不仅体现了王振的专横,也讽刺了皇帝对其的过分依赖和畏惧。
“先生一开口,天子下殿走。”进一步强调了王振对皇帝的影响,即使只是言语上的威胁,也能让皇帝感到恐惧,不得不离开宫殿。
“蒙尘事可哀,夺门名亦丑。”表达了对王振专权导致政治动荡的哀叹,同时也讽刺了“夺门之变”这一历史事件,即王振死后,皇帝为了夺回权力而采取的行动,其手段和过程被形容为“丑陋”。
最后,“横尸百万谁首戎,天子犹念先生功。”通过夸张的手法,暗示王振虽死,但其影响仍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皇帝的追念。而“诏取沈香雕小像,巍峨寺额称旌忠。”则描绘了王振死后,皇帝下令为其制作雕像,并在寺庙上题写“旌忠”二字,以示纪念,进一步讽刺了王振虽遭贬斥,但其影响力仍存于人心。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象征和讽刺手法,深刻揭示了明代末期政治腐败、权臣专权的社会现象,以及这种现象对皇权和国家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