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太纤瘦,不受镌瑶琼
达者擅所长,各就一世名。
众体森大备,造化无留情。
独此游丝法,千古秘未呈。
右军露消息,笔墨无成形。
伟哉延陵老,三纪常研精。
绝艺本天得,非假学力成。
应手快挥洒,援毫谢经营。
奋迅风雨疾,飘浮鬼神惊。
风狂蛛网转,春老蚕咽明。
直如朱弦急,曲若卷发萦。
飞梭递往复,折藕分纵横。
独茧缲不断,风鸢腾更轻。
希微破馀地,妙绝无容声。
飞白笑冗长,堆墨惭彭亨。
可怜太纤瘦,不受镌瑶琼。
咨尔百代后,若为求典刑。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茫昧:模糊不清。变更:变迁。
擅:擅长。
一世名:时代中的名声。
森大备:繁多完备。
游丝法:指某种书法风格。
右军:指王羲之。
研精:专心研究。
绝艺:绝妙技艺。
援毫:提笔。
蚕咽:形容字迹吞吐。
朱弦:红色的琴弦,比喻笔画直挺。
飞梭:织布时来回穿梭的梭子。
镌瑶琼:雕刻美玉。
典刑:典范、标准。
翻译
鸟的踪迹已模糊不清,文字历经多次变迁。通晓的人擅长他们的特长,各自在时代中留下名声。
各种字体繁多完备,大自然毫不留情地展现。
唯有这种游丝般的书法,千百年来秘而不宣。
王羲之透露了线索,他的笔墨还未定型。
伟大的延陵老人,长久以来专心研究。
绝妙技艺源于天赋,而非后天学习而成。
他挥毫自如,无需刻意经营。
他的笔势快速如风雨,令鬼神也为之震惊。
风狂时,字如蜘蛛网般旋转;春老时,字如蚕食桑叶般吞吐。
字形直如拉紧的朱弦,弯曲如卷发缠绕。
字迹穿梭如织布的梭子,纵横交错。
单独的茧丝抽丝不断,如风筝般轻盈。
细微之处揭示了深意,妙不可言,无声无息。
飞白技法让人笑其冗长,堆叠的墨色令人惭愧其厚重。
可惜这书法过于纤细,难以刻在美玉之上。
后代的你,如何能追寻这样的典范呢?
鉴赏
这首诗是对书法家吴传朋的游丝体书法艺术的高度赞美。开篇“鸟迹既茫昧,文字几变更”描绘了书法自古以来不断演变的历史,强调达观者各擅所长,留名于世。
接着,“众体森大备,造化无留情”表明书法种类繁多,每一体均有其独特之处,不受时尚限制。然而,“独此游丝法,千古秘未呈”则突显出吴传朋的游丝体在书法艺术中的独特地位和鲜为人知的神秘。
“右军露消息,笔墨无成形”可能是对王羲之(右军)书法风格的点睛之笔,强调其笔墨超越常规,没有固定的形式。紧接着,“伟哉延陵老,三纪常研精”则赞美吴传朋(延陵老)的书法艺术历经三世而不衰,始终保持研究和磨练的精神。
“绝艺本天得,非假学力成”表明他的书法技巧并非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而是天赋。接下来的“应手快挥洒,援毫谢经营”则描绘他书写时的自然流畅和对笔墨的精湛掌控。
随后的几句:“奋迅风雨疾,飘浮鬼神惊。风狂蛛网转,春老蚕咽明。”通过生动的形象,将吴传朋书法的速度、力度、变化多端和超凡脱俗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直如朱弦急,曲若卷发萦。飞梭递往复,折藕分纵横。”则形容他的笔锋之劲疾、线条之转折自如,如同音乐中的高潮和旋律的流畅自然。
最后,“独茧缲不断,风鸢腾更轻。希微破馀地,妙绝无容声。飞白笑冗长,堆墨惭彭亨。”表达了吴传朋游丝体书法中的韵味和境界,其艺术已超越世间的评判,只留下淡定的微笑和对笔墨运用的自信。
诗中对吴传朋书法艺术的赞美,展现了其独到的审美眼光和深厚的文学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