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不折小儿腰,孺子曾取老人履
出处:《小儿腰老人履》
明 · 郭之奇
张良汉帝师,陶潜晋徵士。
万户何足誇,五斗何足耻。
汉晋有废兴,达人毋彼此。
授书逢圯上,束带羞乡里。
先生不折小儿腰,孺子曾取老人履。
归去仍依黄菊篱,功成亦步赤松子。
万户何足誇,五斗何足耻。
汉晋有废兴,达人毋彼此。
授书逢圯上,束带羞乡里。
先生不折小儿腰,孺子曾取老人履。
归去仍依黄菊篱,功成亦步赤松子。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张良与陶潜两位历史人物,展现了对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的追求。诗中提到“张良汉帝师,陶潜晋徵士”,点出了两位人物的身份背景,张良作为汉高祖刘邦的谋臣,而陶潜则是东晋时期的隐士。接着,“万户何足誇,五斗何足耻”两句,表达了对于物质财富的淡泊态度,认为拥有万户侯的荣华富贵并不值得夸耀,而接受五斗米的俸禄也不应感到羞耻,强调了精神价值的重要性。
“汉晋有废兴,达人毋彼此”则进一步阐述了历史变迁与个人选择的关系,指出无论时代如何更迭,真正有见识的人(“达人”)都能保持自我,不受外界影响。接下来,“授书逢圯上,束带羞乡里”引用了张良圯上受书的故事,以及陶潜不愿束带为官,羞于面对乡里的情节,以此来象征两位人物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精神。
“先生不折小儿腰,孺子曾取老人履”这两句,通过张良和陶潜的典故,再次强调了人格的独立与尊严,无论是对待年幼的孩子还是年长的老人,都应保持尊重和平等的态度。最后,“归去仍依黄菊篱,功成亦步赤松子”描绘了两位人物归隐田园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他们追求自然、淡泊名利、享受简单生活的理想状态,同时也暗示了他们达到了某种精神上的成就,如同赤松子一般超脱世俗。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张良与陶潜的描述,以及对他们生活态度的赞美,传递出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重视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