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礼今则亡,陈编意犹存
既蚀复光融,孔孟道益尊。
古礼今则亡,陈编意犹存。
饮燕用觥筹,荐享羞羔豚。
瞿昙何为者,髡首徒实繁。
不饮非畏义,不杀非知仁。
举世昏不悟,跣足行荆榛。
胎祸产妖幻,与佛岐又分。
俗愚有挂误,吏议多深文。
怒言必溢恶,疑似恐不根。
黔首亦何罪,可悯不可嗔。
大道若返古,怪说难眩民。
帝居虎豹守,此语谁扣阍。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日方中:太阳正当午,比喻盛世。
破重昏:驱散重重黑暗。
孔孟:孔子和孟子,儒家代表人物。
陈编:古代典籍。
胎祸产妖幻:比喻佛教与世俗观念的对立。
黔首:古代对百姓的称呼。
翻译
三代的阳光正当午,为百姓驱散重重黑暗。月亮蚀后再次明亮,孔孟之道更加受尊崇。
古代礼仪虽已消亡,古老的典籍中仍蕴含深意。
宴会上用酒杯和筹码,献上羊猪作为祭品。
瞿昙是谁呢?剃发的人数量众多。
他们不饮酒并非畏惧道义,不杀生并非不知仁爱。
世人昏昧不明,赤脚在荆棘中行走。
佛教的教义与世间妖魔幻象相异,与佛门分歧明显。
世俗愚昧常有误解,官府的判决往往苛刻。
愤怒的话语必然充满恶意,疑点重重难以查证。
百姓有何罪过?值得怜悯而非责怪。
如果大道能回归古朴,怪诞之说才不会迷惑民众。
帝王居住在虎豹守护之地,这番言论又有谁能传达给宫门?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士人对于当世之乱象和百姓之苦难深感不平,通过对古代圣哲孔孟之道的怀念,以及对佛教异端的批评,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大道、民生疾苦的关切。诗中“三代日方中,为民破重昏”一句,即是抒发了对远古圣王以至夏商周三代时期能够光明正大的统治之理想。接着,“既蚀复光融,孔孟道益尊”,表达了诗人对于孔子、孟子的崇敬,以及他们教诲的普遍价值。
“古礼今则亡,陈编意犹存”一句,则是感慨于传统礼制的丧失,而古籍典章之记忆依旧存在。饮宴用觥筹、荐享羞羔豚等行,表现了对古代君子之雅致生活的向往。
“瞿昙何为者,髡首徒实繁”一句,批评佛教僧侣的异端行为。接着,“不饮非畏义,不杀非知仁”,表达了诗人对于饮酒、杀生之事的道德立场。
“举世昏不悟,跣足行荆榛”一句,则是对当时社会迷失正道、人民生活困苦的深刻批评。胎祸产妖幻,与佛岐又分,是诗人对于社会乱象和佛教异说之混淆所感到的不满。
“俗愚有挂误,吏议多深文”一句,抨击了民众的愚昧与官员的繁文缛节。怒言必溢恶,疑似恐不根,则是对社会矛盾和人心不古之痛惜。
“黔首亦何罪,可悯不可嗔”一句,是诗人对于被处罚者之同情,以及无法发泄的悲愤。最后,“大道若返古,怪说难眩民”表达了对恢复古代圣王之治理方式的向往,而“帝居虎豹守,此语谁扣阍”,则是对于权力者如何守护国家、人民安全的质疑。
总体而言,此诗是一首充满政治批评与社会关怀的作品,通过对古代美好传统之追忆和现实乱象之抨击,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理想和民生希望的深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