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羡帆樯多锦缆,宁甘飘泊一虚舟
出处:《亦斋即事》
明 · 林熙春
亦斋本是涉川器,暂以琴书寄兴游。
不羡帆樯多锦缆,宁甘飘泊一虚舟。
编摹自觉忘鱼鸟,吟弄何妨问斗牛。
况有考亭真迹在,忍教孟浪负前修。
不羡帆樯多锦缆,宁甘飘泊一虚舟。
编摹自觉忘鱼鸟,吟弄何妨问斗牛。
况有考亭真迹在,忍教孟浪负前修。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林熙春在亦斋中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首句“亦斋本是涉川器”,以“涉川器”比喻亦斋,暗示其具备渡过人生波折的能力,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接着,“暂以琴书寄兴游”则透露出诗人暂时将自己沉浸在音乐与书籍的世界中,寻求心灵的寄托与放松。
“不羡帆樯多锦缆,宁甘飘泊一虚舟”两句,通过对比帆船的奢华与自己的简朴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物质享受的淡泊,更倾向于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诗人选择了一种看似孤独的生活方式,但内心却充满了满足与宁静。
“编摩自觉忘鱼鸟,吟弄何妨问斗牛”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精神世界。他仿佛已经超脱于世俗的束缚,与自然融为一体,无论是鱼鸟还是星辰,都能成为他思考的对象。这里的“编摩”可能指的是整理思绪或记录心得,而“吟弄问斗牛”则体现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好奇与探索。
最后,“况有考亭真迹在,忍教孟浪负前修”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和追求。考亭,即朱熹讲学之地,这里的“真迹”可能指朱熹的著作或思想。诗人表示,即使身处简陋之居,也不愿轻率行事,辜负了先贤的教诲,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