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筇独独倚柴扉,翠泼西山漾落晖
出处:《晚秋即事》
宋 · 叶茵
曳筇独独倚柴扉,翠泼西山漾落晖。
衲子顶云随雁远,牧童腰笛挽牛归。
衲子顶云随雁远,牧童腰笛挽牛归。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曳筇:提着竹杖。独独:独自一人。
柴扉:简陋的木门。
翠泼:翠绿如泼洒。
西山:西方的山。
漾落晖:倒映着落日余晖。
衲子:僧人。
顶云:头顶的云彩。
随雁远:跟随大雁远去。
牧童:乡村小孩。
腰笛:腰间挂着的笛子。
挽牛归:引领牛群回家。
翻译
独自提着竹杖倚靠柴门,翠绿的山色倒映夕阳余晖。僧人头顶的云彩随大雁渐行渐远,牧童吹着短笛引领牛群回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晚秋时节的田园风光图。开篇"曳筇独独倚柴扉",画面上出现了一个人静静地倚靠在柴门旁,这种场景常见于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情趣的捕捉。
接下来的"翠泼西山漾落晖",诗人笔触转向远处的西山,山上树木呈现出深绿色的颜色,阳光透过林间洒落在山坡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温暖的氛围。
第三句"衲子顶云随雁远",诗人观察到一位行脚僧人的背影,他头戴衲帽,身影与天边相接,似乎要追随着大雁的足迹,一往无前地向远方迈进,这里蕴含了出世脱俗、放眼世界之意。
最后一句"牧童腰笛挽牛归"则描绘了一位牧童在收工时分,腰间挂着竹制的短笛,吹奏着悠扬的曲调,同时驾驭着牛群缓缓返回。这里展现了一个简单而和谐的乡村生活图景。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活动的细腻描写,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淡泊与宁静,彰显了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精神自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