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杯忽觉水痕涨,抱瓮免嗟人力竭
出处:《新池水涸股引于前溪辱道祖来观》
宋 · 葛胜仲
吾庐新筑薰风堂,其下方池手亲掘。
畚插初无邻里相,垠隅那有波澜阔。
旱涸俄惊拆龟兆,灌输未免翻龙骨。
街南大浸卷滔滔,巷北小渠来汨汨。
胶杯忽觉水痕涨,抱瓮免嗟人力竭。
已怜红芰浃枯荄,更喜赪鳞救濡沫。
幽居胜事快先睹,上客高轩为轻出。
蛟龙好在且泥蟠,他年岂复池中物。
畚插初无邻里相,垠隅那有波澜阔。
旱涸俄惊拆龟兆,灌输未免翻龙骨。
街南大浸卷滔滔,巷北小渠来汨汨。
胶杯忽觉水痕涨,抱瓮免嗟人力竭。
已怜红芰浃枯荄,更喜赪鳞救濡沫。
幽居胜事快先睹,上客高轩为轻出。
蛟龙好在且泥蟠,他年岂复池中物。
鉴赏
此诗描绘了诗人新建的薰风堂旁,亲自挖掘的小池塘经历的一系列变化。从开始时无人问津,到后来遭遇干旱导致池水干涸,再到通过引入前溪之水,池塘再次恢复生机。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水位上升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如红菱和鱼儿的生存状态得到改善,以及池塘给居住者带来的喜悦。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来访的欢迎之情,并预示着未来池塘将可能成为更加繁荣的景象。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龟兆(指龟壳上的裂纹,古人认为是天象的预兆)、龙骨(古代用来抽水的工具)、胶杯(形容水位上涨时水面的波动)等,生动地描绘了池塘水位变化的过程。通过这些细节,诗人不仅展现了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力,也表达了对生活细微变化的感悟与欣赏。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观图,也是诗人情感与哲思的体现,通过对池塘命运的描绘,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