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哉西方神,现此水精域
出处:《雪佛碑》
明 · 程本立
天花堕虚空,平地忽三尺。
异哉西方神,现此水精域。
胎非托摩耶,意叵劳刻画。
乃瞻白玉相,安用黄金饰。
一洗热恼心,悉依清净力。
红日起扶桑,终焉化无迹。
其无本非空,其有亦非色。
君看东逝波,沧海不可测。
我来凤凰溪,古寺久荆棘。
摩挲雪佛碑,碑断字莫识。
金石亦已坏,况非金石质。
万事等泡影,感之三叹息。
异哉西方神,现此水精域。
胎非托摩耶,意叵劳刻画。
乃瞻白玉相,安用黄金饰。
一洗热恼心,悉依清净力。
红日起扶桑,终焉化无迹。
其无本非空,其有亦非色。
君看东逝波,沧海不可测。
我来凤凰溪,古寺久荆棘。
摩挲雪佛碑,碑断字莫识。
金石亦已坏,况非金石质。
万事等泡影,感之三叹息。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明代程本立的《雪佛碑》描绘了一幅神秘而深沉的画面。首句“天花堕虚空”以奇特的比喻开启,暗示着某种超凡的景象降临。接下来,“平地忽三尺”描绘了地面突然隆起,象征着佛法的显现。诗人赞叹“异哉西方神,现此水精域”,表达了对佛像的惊奇和崇敬。
“胎非托摩耶,意叵劳刻画”揭示了佛像并非人间之作,而是精神世界的体现,无法用言语或雕刻来完全表达。“乃瞻白玉相,安用黄金饰”赞美了佛像的纯净本质,强调内在的神圣而非外在的奢华。
“一洗热恼心,悉依清净力”表达了佛像能洗涤人心中的烦恼,带来内心的平静与净化。随后,“红日起扶桑,终焉化无迹”以日出东方的自然景象,寓意佛的教化深入人心,最终不留痕迹。
“其无本非空,其有亦非色”进一步阐述了佛教的空性观念,即一切皆是幻象,无固定实体。“君看东逝波,沧海不可测”借海水的深邃比喻佛法的深奥难测,令人深思。
最后,诗人感慨“我来凤凰溪,古寺久荆棘”,描绘了古寺的荒凉,暗示佛法虽久远,但历经沧桑。摩挲雪佛碑时,“碑断字莫识”,金石已毁,更显历史的无情。诗人感叹“万事等泡影,感之三叹息”,表达了对世间万物如梦幻泡影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佛法永恒价值的深深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