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转喉能触讳,自言垂老盍知归
出处:《送孙纠弹归镇江》
宋末元初 · 王义山
不待文公立学规,士当无愧此深衣。
无人可纠孰挑达,有过不弹谁是非。
不怕转喉能触讳,自言垂老盍知归。
只从北固山头处,直道留为晚景辉。
无人可纠孰挑达,有过不弹谁是非。
不怕转喉能触讳,自言垂老盍知归。
只从北固山头处,直道留为晚景辉。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文公:指古代的贤明官员或教育家。立学规:制定教育规则或标准。
士:读书人,知识分子。
深衣:古代士人的传统服装,象征着谦逊和庄重。
纠:纠正。
挑达:轻浮,行为放纵。
弹:指责,批评。
是非:对错,判断标准。
转喉:直言,开口。
触讳:触犯忌讳,说出不应该说的话。
垂老:年老。
盍:何不,应该。
知归:知道或考虑回归。
北固山头:地点,可能象征着故乡或起点。
直道:正直的道路,原则。
晚景辉:晚年的生活光彩。
翻译
无需等待文官制定学规,读书人应当以此深衣为荣没有谁能纠正谁的轻浮,犯错时又该由谁来评判对错
我不怕直言触犯忌讳,自言年老,是否该考虑回归
只愿从北固山头开始,保持正直直到晚年,让人生余晖照耀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王义山所作,名为《送孙纠弹归镇江》。通过鉴赏,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其品格的高度评价。
“不待文公立学规,士当无愧此深衣。”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孙纠品德高尚的赞扬。文公指的是儒家學者孔子,学规是学习的规范和标准。诗人通过这一比喻,强调孙纠不需要等待外在的评价或认可,他的行为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足以让他无愧于穿着士人的长衣。
“无人可纠孰挑达,有过不弹谁是非。”这里诗人继续描绘孙纠的高洁品质。即使没有旁观者指摘,他也能自我反省,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这两句强调了孙纠在道德上的自律和严于责己。
“不怕转喉能触讳,自言垂老盍知归。”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欣赏与自己年迈的感慨。诗人赞扬孙纠能够直言真理,不畏强权,即使到了晚年,也知道何时该回归。
“只从北固山头处,直道留为晚景辉。”最后两句描绘了送别的情景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诗人希望孙纠能像北固山头的道路一样,直接而明确地走向自己的目标,并以此作为晚年的光辉。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厚的情感,更通过对其品格和行为的描述,展现了一个理想人物形象,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谊的送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