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非孰是是,都莫答问诘
出处:《答宣阗司理》
宋 · 梅尧臣
风赋义趣深,传训或得失。
后人语虽浅,辨识犹百一。
欧阳最我知,初时且尚窒。
比以为橄榄,回甘始称述。
老于文学人,尚不即究悉。
宜乎与世士,横尔遭诟唧。
誓将默无言,负暄方抱膝。
非非孰是是,都莫答问诘。
岁暮宣参军,辞如鲍昭逸。
粲然倾明珠,褒我颇过实。
便言楚江萍,光彩侔旭日。
自惭流浪踪,不得蒿芹匹。
复为苦硬句,酬报强把笔。
后人语虽浅,辨识犹百一。
欧阳最我知,初时且尚窒。
比以为橄榄,回甘始称述。
老于文学人,尚不即究悉。
宜乎与世士,横尔遭诟唧。
誓将默无言,负暄方抱膝。
非非孰是是,都莫答问诘。
岁暮宣参军,辞如鲍昭逸。
粲然倾明珠,褒我颇过实。
便言楚江萍,光彩侔旭日。
自惭流浪踪,不得蒿芹匹。
复为苦硬句,酬报强把笔。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答宣阗司理》,梅尧臣以风的意蕴和教导为引,探讨了诗歌语言的深意与理解的复杂性。他提到后人虽然语言朴素,但对诗歌的理解仍有独特的见解,暗示了诗歌鉴赏的多元性。诗人以自己对欧阳修诗的认识变化为例,起初觉得晦涩,后来才体会到其如橄榄般的回味无穷。
梅尧臣认为,即使是饱读诗书的人,也未必能完全理解所有作品,因此对于诗歌的评价和争议,他选择保持沉默,避免直接回应。他感谢宣阗司理的溢美之词,将他的诗比作楚江上的浮萍和旭日,但自谦其才华不及他人,并在诗中以苦涩的诗句回应,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执着和对批评的尊重。
整体来看,这首诗体现了梅尧臣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以及对自我评价的谦逊态度,同时也流露出他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对批评的理性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