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坐人天近,清斋僧夏深
出处:《夏日同元美子与子相天宁寺送别公实》
明 · 李攀龙
晏坐人天近,清斋僧夏深。
出门成远道,驻马向祗林。
益愧风尘色,相看湖海心。
惠休能怨别,为拟碧云吟。
出门成远道,驻马向祗林。
益愧风尘色,相看湖海心。
惠休能怨别,为拟碧云吟。
鉴赏
此诗描绘了夏日送别的情景,充满了浓厚的禅意和深情。首句“晏坐人天近,清斋僧夏深”以“晏坐”和“清斋”点出僧侣的生活状态,同时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人天近”和“僧夏深”则营造了一种超脱世俗、接近佛性的氛围。
接着,“出门成远道,驻马向祗林”两句,通过“出门”与“远道”的对比,以及“驻马”与“向祗林”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送别时的不舍与深情。这里,“祗林”作为佛教寺院的代称,进一步强化了佛教背景,同时也暗示了离别的深刻意义。
“益愧风尘色,相看湖海心”则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在“风尘色”中,诗人自谦自己的俗世之态,而“湖海心”则寄托了对友情的广阔无垠的期待。这两句不仅深化了主题,也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最后,“惠休能怨别,为拟碧云吟”以惠休(南朝齐梁间高僧)的故事为典故,表达了即使面对离别,也要以诗文来寄托情感,展现出一种豁达和诗意的生活态度。这里的“碧云吟”,既是对离别之情的抒发,也是对友情长存的美好祝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送别场景中的复杂情感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融入了佛教文化的元素,使得作品具有了独特的文化韵味和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