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田子弟念笔札,邀请禀访同师儒
出处:《教学叹》
宋 · 吕南公
卑卑穷生无令图,偶开浊眼窥字书。
村田子弟念笔札,邀请禀访同师儒。
远防斗讼习诡讦,近就财利评侵渔。
行身便事世所幸,先王教道徒迂疏。
君不见官家设庠校,俊士罗冠裾。
亦工细丽苟荣禄,谁复高远稽坟谟。
本期教学敦风俗,今如附子充饥腹。
村田子弟念笔札,邀请禀访同师儒。
远防斗讼习诡讦,近就财利评侵渔。
行身便事世所幸,先王教道徒迂疏。
君不见官家设庠校,俊士罗冠裾。
亦工细丽苟荣禄,谁复高远稽坟谟。
本期教学敦风俗,今如附子充饥腹。
鉴赏
这首诗《教学叹》由宋代诗人吕南公创作,通过对比乡村教育与官府教育的不同,表达了对当时教育现状的忧虑和反思。
首句“卑卑穷生无令图,偶开浊眼窥字书”描绘了乡村教育的简陋,孩子们在贫穷中努力学习文字。接着,“村田子弟念笔札,邀请禀访同师儒”描述了孩子们在村中寻找老师,互相学习的情景。然而,“远防斗讼习诡讦,近就财利评侵渔”揭示了他们学习的内容可能过于偏向于避免争端和谋取私利,缺乏更深层次的道德和知识教育。
“行身便事世所幸,先王教道徒迂疏”指出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在当时被视为实用,但忽略了古代圣贤教导的深远意义。接下来,“君不见官家设庠校,俊士罗冠裾”转而提到官府设立的学校,聚集了许多才华出众的人才。然而,“亦工细丽苟荣禄,谁复高远稽坟谟”批评了这些人才可能过于追求表面的荣誉和财富,忽视了深入研究学问和遵循古训的重要性。
最后,“本期教学敦风俗,今如附子充饥腹”表达了诗人对教育目的的期望与现实的落差,认为教育应致力于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而非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需求。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教育体系的深刻思考和批判,以及对理想教育模式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