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君蒲田居,耒耜常自把
出处:《隐耕为陈参政作》
明 · 释宗泐
孔明南阳庐,伊尹有莘野。
遭时展经纶,岂是长隐者。
陈君蒲田居,耒耜常自把。
致力良已勤,所入未为寡。
矧今副方伯,承宣及秦夏。
厚禄代躬耕,峨冠称儒雅。
生逢尧舜君,耻在稷契下。
他日请归田,此志方可写。
遭时展经纶,岂是长隐者。
陈君蒲田居,耒耜常自把。
致力良已勤,所入未为寡。
矧今副方伯,承宣及秦夏。
厚禄代躬耕,峨冠称儒雅。
生逢尧舜君,耻在稷契下。
他日请归田,此志方可写。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上的名臣如诸葛亮和伊尹与现实中的陈参政,表达了对陈参政从隐居耕田到步入仕途,最终成为一方之主的肯定与赞美。诗中以“孔明南阳庐,伊尹有莘野”开篇,将陈参政与古代贤臣并列,暗示其潜在的治国才能。接着,“遭时展经纶,岂是长隐者”,表明即使在隐居之时,陈参政也并非真正的隐士,他的才华等待着时机展现。
“陈君蒲田居,耒耜常自把。致力良已勤,所入未为寡。”这一段描述了陈参政在蒲田的辛勤耕作生活,强调了他的努力与成果,虽然物质上可能并不丰富,但精神上的收获是不可估量的。
“矧今副方伯,承宣及秦夏。厚禄代躬耕,峨冠称儒雅。”这里点明了陈参政如今的身份地位,不仅拥有丰厚的俸禄,还以儒雅的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认可,也是对其道德品质的赞扬。
“生逢尧舜君,耻在稷契下。”这句话表达了陈参政在遇到明君时的自豪感,他不满足于仅仅与古代的贤臣相比,而是希望在当代也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为国家做出贡献。
最后,“他日请归田,此志方可写。”预示着陈参政未来可能会选择回归田园生活,但这并不是放弃,而是在功成名就之后的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是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也是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陈参政不同生活阶段的描绘,展现了其从隐居到入仕,再到可能的归隐的人生轨迹,同时也表达了对陈参政个人品质和治国能力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