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咏国风长大息,共姜谁谓在今无
出处:《挽杨夫人》
宋 · 陈宓
笄年踰十便孀居,苦教孤儿共瘁劬。
咸叹邹公如令子,不知冀缺是贤夫。
贫能守志人难及,养不酬心世所吁。
我咏国风长大息,共姜谁谓在今无。
咸叹邹公如令子,不知冀缺是贤夫。
贫能守志人难及,养不酬心世所吁。
我咏国风长大息,共姜谁谓在今无。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笄年:指女子十五岁成年的年龄。踰十:超过十岁。
孀居:寡居。
孤儿:失去父母的孩子。
瘁劬:辛劳困苦。
邹公:古代贤者,此处可能指有良好教育子女的典范。
令子:出色的儿子。
冀缺:古代贤夫,事迹见于《左传》。
贤夫:品德高尚的丈夫。
贫能守志:贫穷时仍能坚守节操。
人难及:很少有人能做到。
养不酬心:养育孩子的付出无法得到回报。
世所吁:世人叹息的事。
国风:《诗经》中的民歌部分。
长大息:深深的叹息。
共姜:《诗经·卫风·伯兮》中的女子,以贞洁著称。
在今无:这样的女子现今已不多见。
翻译
少女时期就守寡,抚养孤儿艰辛无比。人们都赞叹邹公有如此好儿子,却不知冀缺是位贤良丈夫。
贫穷时仍能坚守志向,这很少有人能做到,养育孩子却无法回报内心的付出,世人叹息。
我吟咏《诗经》中的篇章,深深感叹,像共姜那样的女子,如今还有吗?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宓悼念其亡妻杨夫人的挽诗。诗人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杨夫人早年丧偶,独自抚养孤儿的艰辛生活。她坚韧不拔,贫穷中仍坚守志向,对孩子的教育和养育付出巨大心血,赢得了人们的赞誉。诗人感叹杨夫人如同邹公之子般贤良,又如冀缺般为夫持家有道,她的美德超越常人。最后,诗人引用《诗经》中的故事,感慨像共姜那样的贤妻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多见,表达了对杨夫人深深的怀念和敬仰。整首诗情感真挚,对逝者的赞美与哀思交织,展现了诗人对亡妻高尚品质的赞美和对家庭生活的深深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