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先生眉发光,已分甜雪饮红浆
出处:《送曲山人之衡州》
唐 · 司空曙
白石先生眉发光,已分甜雪饮红浆。
衣巾半染烟霞气,语笑兼和药草香。
茅洞玉声流暗水,衡山碧色映朝阳。
千年城郭如相问,华表峨峨有夜霜。
衣巾半染烟霞气,语笑兼和药草香。
茅洞玉声流暗水,衡山碧色映朝阳。
千年城郭如相问,华表峨峨有夜霜。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白石先生:指修道之人,这里可能是一个具体的人物。眉发光:形容修道者精神焕发,有超凡脱俗之感。
甜雪:代指甘美的泉水,也可能象征清修的生活。
红浆:可能是药酒,也可能是道教中的丹液。
衣巾半染烟霞气:描绘修道者生活环境的宁静与超然。
药草香:暗示修道者的生活与草药、修炼有关。
茅洞:简陋的山洞,常被隐士或修道者作为居所。
衡山:中国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常被视为道教圣地。
华表:古代的一种高大石柱,常立于宫门外或墓前,此处可能指代先生的归宿。
峨峨:形容高耸的样子。
夜霜:象征岁月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
翻译
白石先生的眉毛闪烁着光芒,他已习惯了饮用红色的药浆。衣物和头巾沾染了烟霞的气息,谈笑间还混杂着药草的香气。
茅草洞中传来水流的静谧声音,衡山的翠绿映照着初升的阳光。
千年过去了,如果城郭的人们询问,那高耸的华表上依然有夜晚的霜痕。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白石先生的高僧,眉毛和头发如同雪一般纯洁,他已经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境界,可以品尝到生命中的甘美。衣巾上半染着山林间的烟霞气息,他的话语中带有草药的清香。茅洞玉声可能是指某种清泉或乐音,流淌在昏暗的水中,而衡山的碧绿色彩映照在朝阳之下。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同时也表现了对朋友远行至衡州时的送别之情。最后两句“千年城郭如相问,华表峨峨有夜霜”则是诗人表达了对历史悠久的城市和壮丽宫阙的感慨,以及在夜晚寒冷中凝结的露水,这些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和对自然美景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