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山逐队愧双南,结驷何来枉过谭
出处:《壬戌诞日四首并得三字》
明 · 林熙春
出山逐队愧双南,结驷何来枉过谭。
太史文章秦复汉,宗人品望青于蓝。
救时自许贞乎一,匡主相期道者三。
天地风尘公等在,老臣何计可抽簪。
太史文章秦复汉,宗人品望青于蓝。
救时自许贞乎一,匡主相期道者三。
天地风尘公等在,老臣何计可抽簪。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林熙春所作的《壬戌诞日四首并得三字(其四)》。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责任与使命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国家、君主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首联“出山逐队愧双南,结驷何来枉过谭”描绘了诗人从隐居状态走出,面对社会现实感到惭愧与无奈的情景。他感叹自己如同出山的鸟儿,却未能找到合适的栖息之地,同时也对那些前来拜访的朋友们表示了歉意,因为自己的处境并不足以给予他们应有的接待。
颔联“太史文章秦复汉,宗人品望青于蓝”运用历史典故,以太史(古代负责记录历史的官员)的文章比喻诗人的文采,暗示他的文章能够像秦汉时期的太史一样,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通过“宗人品望青于蓝”,表达了诗人的家族声誉和品德高尚,如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越前人。
颈联“救时自许贞乎一,匡主相期道者三”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他自认为有能力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坚守正义;同时,他也期待着能有三位德高望重的贤士一同辅佐君主,共同治理国家。
尾联“天地风尘公等在,老臣何计可抽簪”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身角色的反思。他认为,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作为臣子,他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但又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效力。这里的“抽簪”象征着辞官归隐,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明代知识分子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与自我反省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