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生正厌尘遮眼,杖履何由共往还
出处:《题赖思顺云林读书深处》
明 · 郑真
爱向云林缥缈间,何如李白在匡山。
每令童子移书帙,时许仙人飒佩环。
讲罢风生幽壑底,梦回月到碧溪湾。
劳生正厌尘遮眼,杖履何由共往还。
每令童子移书帙,时许仙人飒佩环。
讲罢风生幽壑底,梦回月到碧溪湾。
劳生正厌尘遮眼,杖履何由共往还。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对云林深处读书生活的向往与赞美,充满了隐逸之风和文人雅趣。首句“爱向云林缥缈间”,开篇即以“云林”二字点出环境的清幽与超凡脱俗,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向往。接着,“何如李白在匡山”一句,借李白在匡山读书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隐居生活的理想化形象,同时也暗含着对诗人的自我期许。
“每令童子移书帙,时许仙人飒佩环”两句,通过描述童子整理书籍、仙人轻盈的佩环声,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充满神秘色彩的生活氛围,体现了诗人对理想读书环境的细腻描绘和浪漫想象。
“讲罢风生幽壑底,梦回月到碧溪湾”则将读者带入一个更加深邃、充满诗意的世界。读书后的闲暇时光,微风吹过幽深的山谷,仿佛连自然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知识与智慧的气息;而梦醒时分,月光洒在碧绿的溪水湾中,静谧而美好,这样的场景不仅展现了读书的乐趣,也暗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纯净。
最后,“劳生正厌尘遮眼,杖履何由共往还”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在繁忙、喧嚣的生活中,人们往往被尘世的琐事所困扰,难以寻得心灵的宁静。而诗人渴望能够像在云林深处读书那样,拥有自由自在、远离尘嚣的生活,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云林深处读书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对自然与知识之间和谐关系的深刻理解。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明代文人诗作中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