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不少创惩,譊譊祇强聒
于今欲行古,无乃亦痴绝。
施之廊庙间,放步足已跌。
下帷更潜思,又复广陈说。
从来坐言语,得谤今未歇。
曾不少创惩,譊譊祇强聒。
惟堪覆酱瓿,讵足议往辙。
掉头谓不然,此理君未察。
立言与行事,垂世初不别。
身穷言乃彰,贻范有前哲。
周文拘羑里,易象乃成列。
仲尼道不行,褒贬代赏罚。
屈原困椒兰,泽畔采薇蕨。
离骚体风雅,光可争日月。
虞卿罢赵相,梁魏颇屑屑。
世亦传春秋,端为穷愁设。
圣贤垂简编,往往因愤发。
避谤不著书,陆子良已黠。
区区祸福间,何足议宏达。
泛览古人心,一一可坐阅。
大略观规模,微情析毫发。
幽光发干将,潜慝戮饕餮。
会有知我人,玩味为击节。
安知千载后,观乐无季札。
岂能继潜夫,粗可仿荀悦。
子云方草玄,解嘲何可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纲所作的《著迂论有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著述与言行、历史与个人命运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诗的开头“长笑梁溪翁,平生有馀拙”,以梁溪翁自比,感叹自己一生虽有才智但未能施展。接着“于今欲行古,无乃亦痴绝”表达出对古代智慧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自我怀疑和困惑的情绪。
“施之廊庙间,放步足已跌”则反映了诗人对于官场的复杂性和自身角色定位的矛盾心理。“下帷更潜思,又复广陈说”表明了他深思熟虑、广泛探讨的态度。
“从来坐言语,得谤今未歇”揭示了诗人面对批评和非议时的无奈和痛苦。“曾不少创惩,譊譊祇强聒”表达了对批评者持续不断的指责感到厌倦和无力改变现状的感受。
“惟堪覆酱瓿,讵足议往辙”暗示了诗人认为自己的才华仅限于日常琐事,不足以讨论深远的历史和哲学问题。“掉头谓不然,此理君未察”则显示了诗人坚持己见,认为自己的观点值得深入探讨。
“立言与行事,垂世初不别”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影响力不仅在于言辞,更在于实际行动。“身穷言乃彰,贻范有前哲”通过引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历史人物的例子,说明在困境中才能展现出真正的能力和价值。
“虞卿罢赵相,梁魏颇屑屑”提到了虞卿和梁、魏等人的遭遇,进一步阐述了在逆境中坚持真理和理想的重要性。“世亦传春秋,端为穷愁设”指出历史上的许多著作都是在困境中完成的,强调了逆境中的创作力量。
“圣贤垂简编,往往因愤发”表达了诗人对圣贤在愤怒或不满情绪下创作出伟大作品的认同。“避谤不著书,陆子良已黠”引用陆子良的例子,说明避免批评并不意味着可以逃避责任或忽视问题。
“区区祸福间,何足议宏达”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得失的淡然态度,认为在更大的历史和哲学视野中,这些得失并不重要。“泛览古人心,一一可坐阅”鼓励读者广泛阅读古人的心声,从中汲取智慧。
“大略观规模,微情析毫发”强调了理解历史和人性的复杂性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幽光发干将,潜慝戮饕餮”通过比喻,表达了对正义和邪恶力量的洞察和批判。
最后,“会有知我人,玩味为击节”期待有识之士能够欣赏和认同他的思想。“安知千载后,观乐无季札”表达了对后世评价的乐观态度,相信总有人会理解并赞赏他的作品。“岂能继潜夫,粗可仿荀悦”表达了对古代学者的敬仰,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像他们一样流传后世。“子云方草玄,解嘲何可缺”引用扬雄的例子,强调了在创作过程中解嘲和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著述与个人命运、历史与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古代智慧的向往和对个人价值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