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篆避书壁,松钗落砚池
出处:《重过惠泉》
宋 · 陈淳祖
何事笑痴儿,看山秋正宜。
三年三到寺,一度一题诗。
蜗篆避书壁,松钗落砚池。
夜寒砧杵动,归思鬓先知。
三年三到寺,一度一题诗。
蜗篆避书壁,松钗落砚池。
夜寒砧杵动,归思鬓先知。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何事:为什么。痴儿:傻孩子。
秋正宜:秋天正合适。
三年三到寺:三年里三次来到寺庙。
一度一题诗:每次来都题写一首诗。
蜗篆:蜗牛爬过的痕迹。
书壁:在墙上写字。
松钗:松木做的发钗。
砚池:砚台。
砧杵:捣衣石和棒槌。
归思:思乡之情。
鬓先知:最先感受到。
翻译
为何对着傻孩子笑,秋天正是赏山的好时节。三年里我三次来到这座寺庙,每次都会题一首诗。
像蜗牛爬过的痕迹一样,我在墙壁上躲避写字,松钗也掉进了砚池。
夜晚寒气袭来,捣衣声响起,那思念之情首先从两鬓显现。
鉴赏
这首诗名为《重过惠泉》,是宋代诗人陈淳祖的作品。诗人以轻松诙谐的口吻,表达了对山水的深深喜爱和对过往时光的回忆。首句“何事笑痴儿”,以自嘲的方式开篇,流露出一种豁达的心态,仿佛在说为何要嘲笑那些沉醉于山水之乐的人。
接下来的“看山秋正宜”描绘了秋天正是欣赏山水的最佳时节,诗人三次造访寺庙,每次都留下一首诗,足见他对惠泉景色的钟爱与创作的热情。“蜗篆避书壁”,用蜗牛爬行留下的痕迹比喻自己书写时的专注,而“松钗落砚池”则形象地写出诗人书写时的投入,连松钗都可能不经意间滑落。
最后两句“夜寒砧杵动,归思鬓先知”,通过夜晚寒风中传来的捣衣声,触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连他的鬓发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深深的归心。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生活的细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