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如灵鹊巢高树,安得长虹驾险途
出处:《再用前韵答马紫崖侍郎二首》
明 · 王缜
万井炊烟树影孤,出门一望即平湖。
何如灵鹊巢高树,安得长虹驾险途。
龙挟风雷翻海立,鸡鸣晦暗与时俱。
京师大水非讹语,不识金陵曾见无。
何如灵鹊巢高树,安得长虹驾险途。
龙挟风雷翻海立,鸡鸣晦暗与时俱。
京师大水非讹语,不识金陵曾见无。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宏大的自然景象与人文关怀交织的画面。首句“万井炊烟树影孤”,以“万井”形容人口众多的城镇,炊烟袅袅,与远处独立的树影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孤独的氛围。接着,“出门一望即平湖”,视线从城镇延伸至广阔的湖面,展现了开阔的视野和壮丽的景色。
“何如灵鹊巢高树,安得长虹驾险途。”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灵鹊在高树上筑巢比作理想中的美好,而“长虹驾险途”则象征着跨越艰难险阻的希望与梦想。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克服困难的决心。
“龙挟风雷翻海立,鸡鸣晦暗与时俱。”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自然与时间的对比。龙象征着力量与变化,风雷翻腾,海浪翻滚,展现出自然界的力量与动态;而鸡鸣则是时间的标志,随着日月更替,时间不断流逝。这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自然界的壮丽与时间的永恒。
最后,“京师大水非讹语,不识金陵曾见无。”这两句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关注与思考。通过提及“京师大水”这一历史事件,诗人提醒人们历史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同时也暗示了对某些虚假言论的批判。同时,提到“不识金陵曾见无”,可能是在反思或警示,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尤其是那些重要的历史教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现实问题的反思,体现了明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