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木似桤成底用,盛时名字落江南
出处:《张道士求桤林诗》
宋末元初 · 戴表元
地移淮橘多成枳,人说江梅竟是楠。
蜀木似桤成底用,盛时名字落江南。
蜀木似桤成底用,盛时名字落江南。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末期元初诗人戴表元所作的《张道士求桤林诗》。诗中通过描绘地里橘树移植后结出枳实,以及江边梅树被人误认为楠木的例子,寓言性地表达了事物易变和识别困难的主题。"地移淮橘多成枳"暗示了环境变化导致原本的品种变异;"人说江梅竟是楠"则揭示了人们对事物认知的偏差,将一种普通的梅树误以为珍贵的楠木。
诗人进一步以"蜀木似桤成底用"来批评那些看似普通却无实际价值的事物,暗指某些地方的树木即使长得像桤木(一种常见树种),也可能因为其特性或用途有限而被忽视。最后,"盛时名字落江南"则表达了在繁华时期,一些事物的真正价值可能被遗忘,只有在江南这样的地方,人们或许还能忆起它们原有的美名。
整首诗寓言深刻,语言简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揭示了关于变迁、误识和价值判断的哲理。